学生不爱读名著?让我们和他一起读!
纸质阅读在当今各种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下,变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在地铁、公交车上时常看到中、小学生捧着手机在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阅读,才能占领他们的大脑?才能让他们终生受益?
当在课堂上提到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及作品中的人物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是越来越茫然了,我的心里是悲凉的;当提到神仙、古墓、日本动画的时候,学生的眼睛是放光时,我的心里是悲哀的。从这里不难看出书学生阅读的价值取向:充斥在他们头脑里的不再是经典,而是眼下流行的“另类”读物(有的甚至不能称其为文学)。
为了不被学生认为是“时代的落伍者”,我也看了他们喜爱的作品,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狼的诱惑》以及各种“大话”类书籍,有的作品反映的是轰轰烈烈的网络爱情;有的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嘲笑与抨击;有的是重压之下的悲观厌世、自我颓废,其中不乏露骨的性爱描写;有的是游戏人生的喜剧噱头;有的脏话连篇,有的卖弄文字游戏……这些作品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媒体的宣传炒作;也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切合中学生的实际,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还因为社会的大环境,现在电视中的娱乐、消遣节目,生活中的快餐文化等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满足于浅层次的视听享受,不用动脑、不用思考的一次性感官消费已日益成为人们的休闲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阅读走向,课堂上教师推荐的名着令学生读起来头疼,觉得没有意思,离他们的距离太远。这固然因为部分名著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但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不管过去了多长时间,在哪一个地域,拿起来就让人爱不释手,读后让人无尽回味,引起无限思考。谁能说《红楼梦》过时?作家王蒙曾说,《红楼梦》是一本任何时候拿起来都能让人看得入迷的书,常看常新,而茅盾能背诵《红楼梦》。而我们的中学生有几人真正读过它?
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可是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偷偷地读课外书,我让他把书交出来,他不肯,也不肯说自己看的是什么书。这个学生成绩中等,可是头脑非常聪明,而且交际能力也强。他笑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保证这本书不是糟粕,但你是不会让我们看的,这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闲书’,我老爸总跟我提他小时候看《红岩》、《青春之歌》什么的,我要是天天看那样的书,那我跟同学就没共同语言了。”我听了他的话一愣。是啊,这些书打动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可是怎样才能让它们也打动现在的孩子呢?我们强硬地灌输是否会生效?那天我一改往日看到课上有“闲书”就没收的规矩,和这个学生鉴定了“君子协定”——他写出看这种书的益处,然后把我推荐给他的《牛虻》看完,并写600字的读后感,他的书我不没收,但他不能在校内看。
几天以后,在我已经淡忘了此事的时候,他交给我一个厚厚的本子,让我吃惊的是,他写了有几千字。先是坦言,他看的是《草样年华》,并写明这样的书可以让他放松,可以让他逃避,只有读这种书的时候,他才可以忘记家长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忘记山一样的作业,总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成绩……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吃惊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他说他读了两遍《牛虻》,在他两千多字的读后感中,最醒目的一句评价是:“牛虻真帅,比《那小子真帅》里的那小子还帅!他让我佩服,他身上有钢铁般的意志,他是个纯爷们儿!”他的语言虽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我还是无比欣喜,因为他接受了我推荐的书。
以此为契机,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学生就应该看什么样的课外书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我也不再摆出一副老师的面孔,而是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解他们都看什么书,为什么要看这样的书。而且我们搞了一个活动,师生互相推荐书目,一个月后我们再交流。学期末的时候,一个学生说,以前一想到老师推荐的书就反感,就没兴趣读,想不到老师推荐的书也这么有意思。学生还自己组织了一次“《围城》读书报告会”。
看来,让学生热爱经典虽然有难度,但不是没可能。如果我们放任自流,让他们想读什么就读什么,那么会有很多学生增加的是叛逆精神,最终会逃离课堂、家庭,开始网聊、网恋,有的甚至走向了毁灭;如果我们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耐心地启发引导,教会他们明辨是非,那么他们慢慢地被经典吸引,也会像我们一样汲取无尽的养分。
从小学到高中三年这个时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想象发展的历史中,没有一个时期会有青年那样重要。到青年时期,一些个别的、或多或少丰富的表象联串,组成为一个网。到这时候,青年已积累很多的表象联串把他们的心灵占据住……我们认为人生中从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的时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占据他们心灵的是颓废、悲观厌世的东西,那将对学生的一生都起到消极的影响。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书去读?是任他们的兴趣去阅读还是引导他们阅读?这一方面是广大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宣传部门更应扛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面大旗,净化文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传承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才能让“为学生四十岁阅读”这句话在若干年后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