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娘胎里就开始备战小升初,牛妈上岸分享:这是一个家族的战役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不定时分享,文章对很多家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各位家长关注、及时阅读、收藏、转发,评论交流心得.
最近,一位二年级的家长告诉我,她已经在筹备孩子小升初的事了各科培训班都报了,奥数班已经从一年级的一个加到现在的两个。“掐指一算,也就剩下三年时间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还真是!二年级的孩子备战小升初,确实不算早了!
不过,和下面这位从娘胎里就开始帮孩子备战小升初的家长,上面这位二年级家长显然已经后知后觉了。
今天分享一位杭州牛妈分享的儿子小升初经历,她的儿子考上了杭州最顶尖的外国语学校:杭外。然而,为了这一天,妈妈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金句:
“这绝不是一个孩子的战役,而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战役。小升初考验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智力,而是整个家庭的意志力、决策力、信息搜集能力。”
1.小升初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开始关注杭外
宝贝的诞生是在我们夫妻俩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的前提下,怀孕期间我看了中国、韩国、日本、英国等不同国家的育儿书籍,我给肚子里的宝贝唱童谣、爸爸给他讲故事是我孕期的常态。
宝贝出生后各项指标发育都非常好,尤其是语言方面的能力特别凸显:7个月会叫“爸爸”,8个月会叫“妈妈”,12个月已经可以对照实物说上几十个名词,18个月跟着DVD自学了第一个英文词“Cookie”。为了满足宝贝的求知欲,我们精心挑选各种书籍,从几个月大就把他抱在怀里,每天讲给他听。
宝贝上小托班,我们选择了小区内的甲级幼儿园,图的仅仅是方便。可是宝贝非常不喜欢,他说:“这个幼儿园的书没有我们家里的好看,玩具没有我们家里的好玩,小朋友们还经常撕书,我不喜欢”。
于是我决定给他换幼儿园,选来选去选中了W幼儿园。因为在孕期阅读了一些关于蒙氏教育的书籍,我非常赞同这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托朋友帮忙,在等待了三个月后才终于将儿子送了进去。儿子对于这里的生活非常适应,从第一天起就爱上了这个新学校。
幼儿园的事情给了我一个提醒,儿子是对成长环境有要求的小朋友,小学我们不能再随便对待了。
于是我开始四处打探,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的差异和利弊。也就是在那个阶段,我才知道在杭州有一个神一般独特存在的中学,它就是杭外。把宝贝送进杭外去的想法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
2010年以前,杭州市重点公办小学每个班有三个推荐名额参加杭外考试,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在当时最好的公办小学--学军小学本部。我和先生亲自到学军小学转了一圈,一路上碰到孩子们都彬彬有礼地向我们问好,教导处的老师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并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关于学校的一切问题。师生的风采征服了我和先生,于是我们快刀斩乱麻在2009年6月买下了学军小学的学区房。
2 小学入学的目标:备考杭外
2010年杭外改制了,由原来面向全省招生12个班改为仅面向杭州市招生4个班,原来杭州市重点小学每班推荐3名改为每100个孩子推荐1名,原来的推荐加选拔考试改为推荐加摇号机制。于是,我们当初买学军小学冲杭外的优势突然不在了。不过那时候儿子还在读幼儿园,我也没觉得什么大不了,毕竟初中还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2012年9月儿子进入小学,蒙氏教育出来的宝宝适应学校环境非常快,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各种特长都凸显,他很快就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当选为班长,并在一年级期末被评为西湖区三好学生。小学前三年,儿子每学期期末都是免考生,每个结业式都捧回一堆奖状和一张全优成绩单,所以我们没有给宝贝在外面报任何跟学习有关的培训班,只是让他练练琴、下下棋、写写字、打打球。
到了四年级,不再有免考生了,听其他家长说,学军推荐杭外比拼的就是4—6年级的成绩,所以都要实打实地考试。儿子一直学习都很自觉,在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成为大队委员,有机会担任主持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经常被称作“别人家的孩子”,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从未想过小升初最后会演变成一场硬仗。
宝贝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机缘巧合我见了一位牛娃妈妈,给我传授小升初秘籍。一场交谈下来,我第一次听说了大名鼎鼎的徐家班、城西的王立峰、希望杯、华杯、金奖、CCTV风采大赛……而这些名词都跟小升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牛娃妈妈总结了一句话给我:“要么刷刷刷,猛攻奥数;要么啥都好。”当时的我自以为是一位有长远视角的妈妈,在惊出一身冷汗后下了一个决定:走啥都好的路线。于是,继续钢琴练习,通过十级考试;继续书法练习,通过七级考试;通过少年领袖班考试,参加金奖的角逐;参加CCTV风采大赛培训,夺得杭州市一等奖;拿到第二个区三好……
我以为一个学军小学出身的综合娃总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小升初的面试了。可事实是,2017年杭州市民办招生全线改革,所有民办招生改面试为笔试,且笔试唯一的标准就是奥数、奥数、奥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且在这个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一是不确定儿子是否一定能拿到班级推荐杭外的资格;二是即便拿到了班级的资格,学校还要抓阄淘汰50%的候选人;三是学校推荐后杭外还有一轮摇号。也就是说杭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但要有实力还要有足够的好运气。
迫于严峻的现实,在六年级前的那个暑假儿子开始做两手准备,努力争取杭外推荐资格的同时冲击民办初中。没学过奥数的娃要跟身经百战的竞赛娃比奥数真是人生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从头补起来。做好小青蛙的思想工作,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刷题之旅。
四个数学班一起上,某坑班、学而思、五个人组的小课,最后又加上一对一。这时候又发现,不但数学刷得不够,只在学校里学语文也远远不够,于是乎古文、作文、阅读一起上。没有周末、没有平时休息时间,有的就是无论风雨我和先生轮流带着他穿梭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宝贝很累,我们也很累。
12月底,传出了杭外招生变革的消息,第二年扩招2个班,摇号再次改回考试。不用再担心运气问题了,孩子们可以用实力说话。我感觉杭外似乎离宝贝又近了一点点。
元旦,我们仍旧没有休息,宝贝参加了两场千人考。除了杭外,我们心动的就只有排名第一的民办,两场千人考全部针对这个学校。成绩不甚乐观,我们发现只是把他扔给各个补习班效果不甚明显,很多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于是理工科出身的爸妈有了用武之地:妈妈陪同去上课,帮儿子一起记笔记、纠错题;每次老师发下来的回家试题,复印一份,计时,父子一同刷。最开始爸爸非常有优势,到后面爸爸的思路和反映远不及儿子的表现。
1月18日,接到某热门民办的考试邀约。我给他做了一晚上的面试训练。19日晚上,到达学校,参加考试。一共14个被邀约的孩子,先考一张数学卷,然后现场批改。一个个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下来告知家长数学成绩不过关被淘汰了。只有四个孩子最终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很幸运,儿子是其中一员,副校长要求我们即刻签约。考虑再三,我们拒绝了。这次考试明显助长了我们的信心,不是我们最心仪的学校,我们继续前行(但事后想想,其实这次拒绝有些草率了,江湖老手们都会采取保守的作法,先签掉用作备胎)。
春节,我们仨第一次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没有出游。过了初一,我们陪着他认真地刷题备考。正月十六,开学的前一天又参加了一次千人考,出了考场他自我感觉比第一次进步很多。
接下来是无尽的等待。3月底学校公布了杭外最终推荐名单。这时候我的一颗心还是悬着,因为所有人都在传今年全市被推荐的人有800甚至1000余人,杭外只招收240个,至少70%的淘汰率。4月初,开始陆续传出有牛娃上岸的消息。不断有朋友提醒我,应该找一个学校垫底,如果杭外没考上怎么办。我开始变得不那么淡定了。清明小长假,很多孩子奔走于各个民办的游园会,儿子一个也没参加,我们陪着他在家听听小语种练练耳力全力备考杭外。
在杭外考试的前三、四天,我没法继续淡定了,让他参加了呼声很高的两所民办学校的考试。考过之后他觉得比较简单。我想如果杭外没有进的话,这两个学校至少可以作为备选。
3. 杭外考试
杭外近10年没考试了,没人知道会考什么。杭外的招生简章说,本次考试是学习能力测试,采取“现学现测”的形式,内容不涉及之前学习的任何学科知识,考察语感、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品质、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持久力。
4月14日,终于迎来了杭外考试日。9:30开考,学校要求8:30入场。宝贝进场后,我和先生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第一次参观杭外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校园的环境非常好,不亚于杭州的任何一所大学。在校园闲逛,我们抬头看到了一只非常大的喜鹊。后来我们又去隔壁的杭州科技学院散步,结果又看见一只大喜鹊,先生说这真是好兆头!
宝贝从考场走出来,状态非常好,很兴奋很完整地给我们复述那神一般的考试题。他说先自主学习三份资料,每份发下来15分钟然后回收再发下一份,45分钟学习后休息15分钟,这15分钟广播内放音乐干扰大家的记忆。然后下发答题卡,根据之前记忆的三份材料回答问题。第一份是听力材料,儿子辨认出是德语。第二份据说是希伯来语的数学题。第三份是逻辑推理题。小朋友考完后可以把第二、三份材料的题干全部默写下来。
儿子在考试当晚默写出的第二个学习材料涉及的22个数学符号
这是考试当天下午网上流传的第三个阅读材料的图片,儿子说基本是对的。
从他的描述中,我隐隐地感觉他应该可以顺利上岸了。第二天他果然被杭外录取了,后续我们又接到了其他学校的签约电话。既然杭外是这么多年我们最心仪的选择,其他学校对宝贝都不再有任何意义。终于把宝贝送进了杭外,以我们三个人的力量帮他取得了人生中第一场战役的全面胜利。
回顾整个小升初,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绝不是一个孩子的战役,而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战役。小升初考验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智力,而是整个家庭的意志力、决策力、信息搜集能力。每一个未来将要面对小升初的家长都应该客观地评估孩子的综合实力,定位合适的学校,提前尽一切可能了解相关信息提早布局、从容应对。祝福所有的宝贝都能在未来进入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
从孩子未出生,到考进理想的小升初学校,整整十多年!
牛娃的背后都有着难以理解的努力。
我家的还没有到小升初的阶段。但是自从听说其他家长分享的进杭外的那一刻,我基本已经打消这种念头了。
如果进一所学校,为未来不确定的幸福,牺牲一个孩子本该有的童年的话,我宁可不要!我自己在学生时代,也是所谓的“学霸”,目前也生活在一些人向往的大学校园中,但是,身边即便是院士,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也有种种的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
人生究竟什么是成功?读书是为了什么?值得深深思考。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带着某种的目标被规划,肩负着家族改换命运的使命,也是教育体制的失败。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但是我们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里新生力量并没有见得有什么进步,就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