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追杀慧能:看不起、被摘桃、派人追杀被打脸、承认对方用一生

2020-06-09     作家方晓莉

原标题:神秀追杀慧能:看不起、被摘桃、派人追杀被打脸、承认对方用一生

作者:方晓莉

正文

很早发现,百度百科上面,其实一些知识体系不全,甚至有可能是错漏的。

当然,如果有人对南怀瑾先生所言,只言片语,而认为拿来诠释所有,智慧不到,那肯定也有理解失误!

但总体来说,在佛学大师一门,南怀瑾先生所言经纶,可以说是最翔实,也最接近真相的。

然后,我看了一下百度百科上面关于“惠能”记载(即:慧能),发现不少与真相有偏颇之处!

或许有人说,人家百度百科都编出来,你怎么知道人家那是“偏颇”?……这个我怎么说,慧能方面资料看的多,自然有评论。

至于什么资料是真,什么资料是假,这个要看心识,心识是真,便是真,心识是假,便是假……对于资料的甄别,与人悟性有一定问题,但善于辨别真假之人,必定阅览资料,如果是真的,那就一定感觉得到?……玄乎!对吧?

确实如此,因为这是“依智不依识”!

(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大师曾经讲过,“四不依”,由释迦牟尼佛传下,分别是:

一,依经不依论。

其实关于这一点,头条号这边有位学者,关于读书本源论之人,当有晓然,这个“经”指的是经义,往往指的是对事物的理性见解,超然物外,从而形成一种体系,即真理。

而论,一般多是指他人对经义的解读,如龙树菩萨《中观论》,还有《大菩提论。

论是一种衍发,是对经义的解读,放在今天的话说,就是“读后感”,但这个读后感,比一般人层次高些,属于“专业解读”,但他阐发性更强。

(未必跟经义一样,字字真理,它有可能触类旁通,涉及一些枝叶,而这些枝叶,属于个人感悟。)

这是区别所在。

所以,好比,这个论,等于你讨论人家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我有什么看法……所以,依经不依论,经义方面它属于真理解析,好比数学公式,已经是公认真理。

而论呢,可能是解法,而解法是多种,这叫“论”。

二,依法不依人。

百度资料,已经一些什么百度问答,说神秀不可能追杀慧能,要么是手下人做的……实际上,当时神秀碍于颜面,所以让手下人追杀。

结果这个手下人追杀慧能,被慧能给感化了,一下子顿悟了!

然后,这人就没有追杀慧能,还将这件事告诉神秀,神秀又气又急,自己出马,结果慧能变成一座大石头,神秀无法,最终只能离去,因为他发现,慧能高出自己太多了。

(当然,坊间还有一种解释,说神秀派人去追杀慧能,当然,慧能逃难期间,跟猎户住了15年,但我过去看资料,是说住了三年,毕竟人家猎户有自己妻子这种,你不可能一直跟他们住,算起来那边一起住了15年,但现在有些资料,就很恍惚的说是15年。

事实真相如何,也许我需要再次查一查资料,但只是看网上一些资料,这肯定不够。

因为很多网传资料,都是“以讹传讹”,不够精准。

然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慧能被追杀,然后神秀派去的人,发现慧能变成一座大石头,然后此人无法,回转去报告给神秀,神秀叹息说,这人已经了得了,你对付不了。

我也对付不了。

这是一种说法。

貌似此次之后,神秀开始安心传法,那慧能传的是禅宗法门,俗称南禅,那神秀便开立北宗,当然有想证明自己并不是不如慧能,但说实话,其实无论名望还是修行,影响力,都不如慧能。

当时慧能与神秀,都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召见慧能,慧能一直不见,而神秀则去见,你都可以看得出,当时神秀忐忑,然后,内心其实十分喜悦,而慧能,内心定然是拒绝武则天,为何拒绝,大概也可以猜想出来,即便武则天尊佛重道,那首著名的开经偈还是她写的,到现在也没比这样更好的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得受持。

百年万劫难遭遇,愿解如来真实义。

(《开经偈》,武则天。)

那么,慧能的心情,当然不是“妒法”,武则天是有大智慧之人,但估计慧能对她做法,内心有一定成见,故意拒绝。

武则天看不出来吗?

无论是否看的出来,但她重佛,则是一定的。

(资料:百度百科。)

但无论如何,五祖弘忍是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有人说,神秀写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得到了五祖弘忍重视,还令弟子焚香读诵,结果弘忍推辞,然后有见解说,这是因为神秀不够自信。

我觉得固然是不够自信,也许更多是自负,大概觉得这样一来,更显得自己有高义,不仅水平高,还很谦虚。

结果没想到临时被人摘了桃,舂米小头陀,还不识字,让人写了偈子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结果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慧能,但教他过去,还是密传,可见,他也知道,神秀性格,之前没有立刻传法给他,只是让焚香读诵,说明虽有肯定,但内心始终仍有不满意。

如今看到慧能这棵好苗子,又岂能放过,但毕竟担心神秀要做什么,便传《金刚经》给他,让他逃出去……

后面慧能成果有了,也终于抵挡了神秀派人过去或者是神秀后来自己也亲自过去……但最终追杀没成功,反而知道对方的确远甚于自己,是得道高僧!

换句话说,被按地上狠狠摩擦,这颜面。

后来大概他也想通了,所以又有一说:

由此可见,即便神秀走的渐悟道理,但也终于顿悟,到底一个北禅宗师,此时表现出应有气派,如接受,说不定,后面质疑也多。

所以,依法不依人,五祖弘忍令慧能接受六祖衣钵,这是因为看六祖,慧能不识字,当时作为舂米小头陀,在其他僧人眼里,也必定是看不起的。

但,他没有看对方身份,或者学历(是否文盲。),入门年限,而去判断,这个人到底值不值得做禅宗六祖,而是看对方所获之法,心性,而认为其是“可造之材”。

很多人说,慧能是后面写了偈语,然后被五祖弘忍,传法《金刚经》,但其实我更早看过,据说慧能家里破产之后,日子很苦逼,偶尔在街上听人说起“金刚经”,听到“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入定了,其实也就是开悟,然后问人这是谁讲的经,有人便说五祖弘忍,他便去投奔了,做了和尚。

后面到了他被五祖弘忍叫去,然后他问起这“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弘忍做了解释,同时说明,他这只是偶然顿悟,但并未领略真境,然后将《金刚经》一一教授,慧能悟道。

但他悟道此时也不行,也是拿了衣钵之后,开始逃难,期间与猎户们一起住,“但吃肉边菜”,也引为美谈。

有的人或许奇怪,“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说不定“本来无猪肉,何必要受戒”不是一个道理吗?

其实从慧能此举你可以看出,他心性上佳,悟性很好,但依然水平不够,此刻也仍然在持戒中。

所以当时之偈语是他偶尔认知,但要将这实相般若,贯彻到一切行为,彻底演化为真佛,还有很长的路。

这有点类似,一些人说的金句,但说金句的人,有这种感悟,但是否任何事情都落到实处,以及成为专业研究生,可以到处讲课,这还是有点差别。

悟道与弘道,只在一线间,若这一线还没超越,实际上也是跟神秀路子一样,“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总有一天会顿悟。

完全顿悟之后,世间法就无碍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受戒,他认为这是他该守的戒,对普通人来说,吃肉是一种常态,对他来说,不吃肉才是一种常态。

所以这也是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妥妥的高僧了!

另外还有第三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已经公认的真理,不了义就是还有分歧,说法不同的,这种叫不了义,它尚且达到真理本源,这叫不了义,因此不能作为真理,去进行评价和判断。

而了义,往往具备一定的证道水准。

它的实相般若的妥妥的,当然也具备金刚般若,颠扑不破。

(所谓金刚般若,可以是指其他四种般若的内涵与本质,即真理如金刚石一样坚硬,无法摧毁。)

第四种则是“依智不依识”,人的意识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识见”,但“识见”未必正确,只有真理,才是唯一,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的。

当然,此刻也存在一种情况,这个人水平不够,引用真理,那也会错误,引用对的,且具备般若智慧,这叫“有智”,引用错的,或者即便引用对,但只是一种“偶然”,一种“信”,并且达到证实其本源的能力,那么这依然是“识”。

佛家八识,无论阿赖耶识还是其他,只有全部转入真如宝藏,才算根用。

至于八地菩萨不退转,其实南怀瑾先生(某师兄言。)也早说过,即便到了八地菩萨,也是有可能退转。

只有修道无漏境界(佛境界。),才不会退转。(这大概是“缪传”?……)

(这话是转述,其实我之前也是以为八地菩萨不退转,但一位师兄转述是这样,而我其实本来认为是八地菩萨不退转……

对于这个解说,是不是南怀瑾先生所言,大概需要查一下,到底是不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觉得也应该查一下。

或许也是八地菩萨不退转。)

【我个人认为无漏,应该也可以修。所以应该也是八地菩萨不退转,更妥当一些。】

那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若是矫枉过正,说不定,会被摘桃;

一个人若是嫉贤妒能,这事情也可能流传;

一个人若是幡然悔悟,则他成为一代宗师,修行的成就也会更高。

那么,你是哪种?……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在神秀身上,而被他嫉妒的慧能,也因此遭遇了人生种种挫折,所以说,成佛之路,颇不容易。

(达摩,一苇渡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vhymHIBnkjnB-0z_4wq.html



事实与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