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表哥家吃饭,我刚进门就被屋里的玩具惊呆了。从小宝宝的手摇铃到各种各样的毛绒玩具,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一个单独的区域。
聊天的时候,嫂子跟我讲起她对玩具的“执念”。
嫂子小时候很懂事,父母要求严格,她也从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撒泼打滚的胡闹。
有一次妈妈从外地回来,给她带了一个毛绒玩偶。她开心坏了,每天抱着玩偶不肯撒手,睡觉也要带着一起。
可没过几天,妈妈要去亲戚家办点事,思来想去没什么礼物可带,便顺手把嫂子的玩具“借走”,声称以后再给她买个好的。
懂事的嫂子没做反抗,她默默看着妈妈带走了心爱的玩具。
几个月之后,她在亲戚家看到了那个玩偶:她视若珍宝的玩偶两只眼睛被抠了出来,破破烂烂的被扔在地上。
现在,嫂子对孩子的东西,不管是玩具,还是书本,她都从不擅自做主送出去。
嫂子对女儿说的最多的是: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不要勉强。
她说,我永远不会用“懂事”来逼她同意,我只要她自己开心。
嫂子的执念就像是在保护那个被抢走玩具的小孩,这么多年了,她当初的隐忍和割舍仍然难以被抚平。
没有哪个孩子是生下来就懂事的,他们在本该放肆的年纪,收起了任性,藏起了脾气,为的不过是那句像枷锁一样的“懂事”。
每个懂事的孩子心里,都有很多的心碎时刻,他们微笑着说“没关系啊”,可心里藏满了委屈和不快乐。
他们也有得到肯定的时候,当他们用体贴的言行讨好大人,会得到衷心的夸赞:看啊,这个孩子多么懂事。
于是,被夸“懂事”的孩子,就把价值感转向了迎合别人的期待,他们小心翼翼地讨好身边的人,却唯独忘记了怎样让自己开心。
懂事的孩子长大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先满足别人,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弄丢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最后彷徨地发现:自己竟然已经不知道想要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
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心或者愤怒;他们会提要求,合理或者不合理。
然而,被标榜懂事的孩子,他们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甚至他们会营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
研究母婴关系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孩子从生命最初就会开始构建自我。
如果妈妈(照顾者)以孩子的感受为主,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发展出真实的自我。
如果妈妈忽视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遵从自我的意愿,为了赢得妈妈的喜爱,孩子就会发展出一个迎合妈妈的虚假自我。
孩子压制了真实的自己,但是他们充满了不安和愤怒。他们否定真实的自我,却又害怕无法迎合虚假的表象,这种矛盾会影响他们一生。
武志红老师曾经在书中提起他的童年。
妈妈说,我小时候一直哭。必须抱,一放下就哭。但哭到1岁4个月,突然就不哭了,而且,以后再没哭过。我从记事起,就一直是小大人,偶尔才有做小孩的感觉。直到某一天,我做了三个很深很深的梦。原来,我的哭是对妈妈喊:看着我,关注我,和我呼应。1岁4个月时,突然不哭了,是绝望了,再也不发出这个意愿了。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懂事,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挫败和无力感。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会给父母带来麻烦时,他会缩回自己伸出去的手,藏起自己的欲望,变成一个顺从他人的人。
以后,即便是合理的要求,他们也不敢为自己争取。
懂事,不是孩子成长了,是孩子绝望了。
有人说,孩子就像有两面,乖巧的时候怎么疼都不够,捣乱的时候怎么看怎么烦。
但正是这些乖巧的、淘气的、任性的样子才是孩子最真实的自我,只有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肆无忌惮地释放所有的情绪。
孩子爱父母是天性,父母爱孩子却常常加上条件。
愿所有的孩子,都不必活的太过“懂事”,只愿他们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与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