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麻子剪刀—北京特产
王麻子剪刀是北京市的传统工艺品。王麻子刀剪铺是享誉国内外的一家老字号店铺。清朝顺治八年(1651),在北京菜市口出现了一家以经营剪刀火镰为主的店铺。这家主人姓王,脸上长有麻子,人称王麻子,他专门收购民间打制的剪刀,而且每次都是亲自挑选,严把质量关,坚持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刃。试手感。只有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柜台上出售。因而这家剪铺很快便以其质量上乘而闻名,各地的客人也纷纷慕名前来购买,人们都称这家的刀剪为“王麻子刀剪”,于是这家店也被称为“王麻子剪刀铺”了。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为了作宣传,闯牌子,王麻子剪刀铺不光在门市上售货,还要派人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以扩大销路。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上边印着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字样。它说到做到,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办理。民国后,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企图用以假乱真的办法争取顾客,但都没有能够立足。宣武门菜市口这家挂着"三代王麻子"招牌的老字号始终在商品质量上领先。50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 20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进货仍按过去的标准进行验收。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厂房,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因此,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79年,王麻子刀剪厂的产品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
2、王三能菜刀—保定特产
产于河北保定。
原料系采用优质钢材,从锻打、劈槽、加钢、熟火、打片、铰把、打把、馏火、铰刀、冷砸,到开刀、锉头、锉背、拖软刀、淬火、调刀、磨口、抢光、安把、上油包装等工序,均系手工操作,颇为精细。
特点:刀口锋利,加钢中止、饱满、贴实,淬火均匀,不出重皮,钢直挺拔,坚固耐用,不崩不卷。加钢深度为1/3,淬火为1/3,只要钢不使完,硬度不变、易磨。刀的深口一致,刀锋与刀背成8-10°角,实用、大方、美观。切割排骨、竹片、三角带及8号铅丝无需费力,一剁即开。
王三能(1908~1981)原名王双振。河北枣强人。因家境贫寒,8岁时就在家拾柴割草,13岁时被父亲送到本村铁匠王老四家学打铁。后跟随王老四到博野县北杨村。三年后到保定北大街双胜号铁铺找到大哥王双金、二哥王双印,学习打刀技术。18岁时到张宏涿的铁铺做工,两年后又到保定南大街金和成铁铺当工人,学成一手精湛娴熟的打菜刀技术。1938年,他靠省吃俭用积攒下的一些钱,在保定东升街开了铁铺,取字号“双得利”,并招揽了一批制刀能手,成为一个正规的制刀铁铺,生意逐渐兴隆。王三能制作的菜刀博采各家之长,风格独特,具有刀口锋利、淬火均匀、钢直挺拔、坚固耐用等特点,实用且美观大方。 1954年参加“胜利铁业供销合作社”,任社主任。其打制的菜刀正式命名为“王三能菜刀”,成为生产社的名牌产品。1956年3月,生产社改为“保定机铁社”,1958年又改为“保定五金制造厂”,1960年更名为“保定机械修造厂”,1961年又分家,“王三能”菜刀由保定刀剪勺合作社制造。1963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省菜刀质量评比会上,“王三能”菜刀名列第一。196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菜刀质量评比会上又名列全国第一。“王三能”菜刀畅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东北、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山东等地,享有盛誉。王三能曾当选为河北省第四届人大代表,并出席全国群英会。
3、王一摸镰刀—邢台特产
王一摸—著名祖传镰刀品牌。 王一摸镰刀为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赵樊村王姓祖传手工艺。创始人王信,已相传6世,有近200年的历史。其产品与北京“王麻子”剪刀、保定“王三能”菜刀齐名,为历史名牌产品,畅销15个省市。明清临清特产的民谣写道:“临清宝,真不少,陈家剪子毕家刀,王一摸镰刀不用挑” 。
王一摸是个铁匠,他所表演的地方是集市的街头。麦收前夕,卖镰刀的铁匠常常聚在一起,面前一块破布,镰刀一排排摆在上面,为吸引过往的人们,有人相互敲击镰刀。王一摸的出现,是他们最扫兴的。他与别的铁匠不同,把装镰刀的口袋放在面前,坐在地上。然后,他掏出烟袋,用烟袋窝在黝黑的烟袋里挖一阵,点着,透过缕缕青烟看着街上的行人。行人来来往往,不认识他的人绝对想不到他是卖镰刀的。很快就有人围过来,显然,有些人就是专门等他。他们把钱递过来,王一摸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镰刀递过去,交易几乎在无声中进行,从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看来这些人都是他的回头客,他们对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如有人接过一把镰刀,看看,要求换一个,王一摸会一把夺过,随手把镰刀扔回口袋里,脸扭向一边,不再理会面前的顾客。顾客一脸茫然时,会有人捅捅他,挑什么,他是王一摸! 他的镰刀个个锋利,正如甘蔗,根根甜。王一摸的绰号由此得来。多少年来,逝者多矣,随波逐浪,了无声息,人们却记住了他,一个乡间的铁匠。王一摸,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对他的古怪行为津津乐道,从他的行为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古怪,而是行为中散发的自信和诚信。 一把好的镰刀,农民会非常珍惜,用上数十年,仍不舍丢去。
镰刀作为一件生产农具,能出现在多国的党旗党徽之中,其分量和含义不言自明,是工农无产阶级中农民阶级的代表。现在,一到收获季节,各种类型的收割机涌入田间,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镰刀遭到冷落,在田间再也看不到它潇洒的身影,它被人们丢在一边,浑身裹满岁月的锈痕,但即使用处已经变小,我想农牧民阶级应该也不会忘记它们。
图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