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蒲剧师徒制--武俊英唱腔传播的感想

2019-06-21     蒲剧那些事

作者毕星星、王西兰,摄影孙立功、姚小勇等。

十年前我在《大音绝唱》一书中,曾经专写一章武俊英,题目是《动听,从武俊英开始》,又是10年过去了,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戏曲圈人士和晋南同乡认可了我的这个评价。不但认可了我这个看法,也认可了我这个表达。认可了我这个想法,也认可了我这个说法。网上好多谈论蒲剧的文章,说到蒲剧动听,喜欢引用“动听,从武俊英开始”,也有平时谈论,说到蒲剧好听不好听,会认真地强调,蒲剧好听从武俊英开始的嘛!所有这些,都说明一点,由武俊英开辟一个蒲剧好听的时代已经成为共识。也说明了当时的表达很精准到位。这个发现,让我有些惊喜。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对于俊英的好听,我们好多人曾经想采用技术的方式来破解。武俊英说到西安一班专家组织起来,面对俊英的唱腔,记了谱仔细分析,你说这个人怎么唱得这么好听?到底窍门在什么地方?我把这个唱法叫做武俊英密码,类似祖传秘方,秘门绝技一类。怎样破译这个密码,解开这个谜,只要掌握了这个密码,谁想唱得像武俊英一样好听,不用发愁,密码锁一开,谁都能唱成俊英腔。演员一个一个唱的都像俊英一样好听,人人都是武俊英。到这一天,俊英腔的普及就成为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蒲剧的好听段子张口就来,出口就是俊英腔,会唱的都能唱。起码说,想当一个武俊英不那么困难,武俊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范本。

10年过去了,好多人想象的这个好风景没有成为现实。

我在思考为什么。

应该说,关于武俊英唱腔的学习推广发扬光大,在这个问题上,我那时还是倾向于技术派。我觉得用技术解析的方法,解剖俊英的每一个唱段,精细分析,发声部位的唇、舌、齿、喉、颚,声气关系的转,回,收,放等技术问题,复原一个武俊英的唱法是可行的。运城这么多技术人才,作为一个项目下功夫,解构俊英的唱段,分解成零碎部件,拆装再组合,重建一个武俊英是可能的。

技术派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技术派认为,社会进步就是技术进步。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解决,包括艺术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确实解决了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包括艺术难题。就比方说蒲剧吧。在以前,想听一个演员的演唱,只有在他生前。再好的演员,他死了就没有办法学唱。这给传承发展带来了很大不便。没关系,人类发明了留声技术。自从有了留声机,留下一个演员的声音,复制一个演员的声音,不再是难事。1908年吧,百代公司给蒲剧郭宝臣录了音。这个有争议,估计说山陕梆子蒲剧的前身没有问题。1937年,录制了筱九娃,杨老六等人。让我们一直到现在,都可以欣赏这些前辈大师的风采。那些没有录音的大师就可惜了。比如孙广胜,都说他唱得好,怎么个好法,没有实体演示。临汾张峰先生曾经根据民间记忆留下了一段《少华山》简谱,我问过前辈艺术家王秀兰,她说这不是孙广胜的。她听不见,我要给他学,用笔谈对话。录音技术在不断进步,民国时代是唱片,胶木唱片到塑料唱片。再到磁带,再到现在的数码录放技术。现在的音频视频技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掌握。武俊英就是走进一个普通农家,那一家人也能把她的唱段留下来。播放技术也在进步,高音喇叭,扩大,音箱高保真,让演员的声音原声原唱十倍百倍强烈地传播。传播器械的微型化,小型化,让传播大为普及。记得以前看戏,人们夸一个演员,总喜欢说,他唱得最后一排都能听真真的。在撂天地里的乡村戏台,谁谁一出台声音能传到黑影里。这让每一个演员发声都得练气壮。我觉得蒲剧的假嗓子,锣鼓震响,都和过去在野地里搭台子演唱有关。现在用不着了,一个胸麦一戴,扩大一装,你哼一声全台都听得见。这个,让那些气壮如牛,声嘶力竭的表演,立刻没有一点价值。我们已经很少想起当年的那些声音洪亮的演员。使那么大劲干啥?你根本不用发愁台下听不到你的声音。这一点,对于武俊英也很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演员不再追求震耳,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锤炼如何唱得好听,动人。

剧团的设置也一样。有导演,有作曲,专司唱腔设计,会记谱,拿出谱子来,按照路径,亦步亦趋,好声腔出来了。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思想:一个好声音,可以通过技术,复制出来,再现出来。从而,其他演员照本宣科成为很轻易的事情。

但事实很明显,这个技术复制,到了具体的演员那里往往行不通。武俊英这里就是如此。

西安那拨专家的研究,最后不了了之。去年在北京,关于山西戏曲流派的研讨会上,北京的专家也多有高论。在运城,王思恭等人也全面论述过俊英腔的形成发展。音协主席宗国昌详细探讨过武俊英的声腔特色。他谈到有些地方的发声,起了个名字叫唢呐腔。这是不是类似评剧新凤霞的疙瘩腔?我看到关于俊英腔的最精细的解析,大概要数畅元发先生的俊英腔论述。畅元发从特性音调,特征拖腔,字位节奏,甩腔音域,诸方面做了研究,还有发声吐字润腔等技能,畅先生也做出种种解析,畅元发先生有论述,也有图谱,好像按照一个作曲家的指点,我们完全可以把握武俊英唱腔的种种口诀,拿到打开众妙之门的一把钥匙。高中秋先生作曲,和武俊英多年合作,俊英腔里有高中秋的心血。但是你把高中秋的谱交给另外一个人唱,立刻觉得不是俊英腔了。武俊英的唱,剧团都有记谱。但是你只要亲自听一下武俊英的演唱,就知道二者相去甚远。前一段也是回运城和俊英座谈,席间听她亲自演示自己的几个唱段,对照畅元发先生的记谱,一下子感到,尽管记谱十分精细,和俊英的演唱比较,距离依然很远。记谱,依然是只能记其大略。具体演唱的精妙,细如毫发,声如游丝,那些回旋升降,那些特性音色,如何记录,如何转述,实难做到。看来面对艺术难题,技术派,显示出了短板。不那么灵验。

这就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师承,拜师收徒,口传心授。

早年间,拜师曾经是戏曲剧种唯一的传承方式,要学会唱戏,只有拜师。靠师傅一招一式,一句一句教授。演出呢,是班社制度,传承在班社之内进行。解放后,这些都作为旧风俗旧习惯改掉了。新政府推行戏改,将戏班子改造成了剧团。新一代的演员培养,主要靠戏校。名演员也有到戏校讲课的,但是毕竟他们不再为某一个演员的成长负责。和拜师学艺,一对一耳提面命,差多了。

剧团,戏校,导演,作曲,专业化制作,专业化育人,这些都是工业化思维。我看到剧协老主席任国成主张在戏校教学中,总结武俊英的发声方法用于练功教学,也近于技术决定论。实话说,专家们多是技术派。任主席,宗国昌,畅元发,都是专家。工业化的一个原理就是技术改革,批量生产,成批复制。演出成批复制,演员成批复制。自以为上了流水线,自动化,前台输入教材讲解,技术加工,后台人才就可以一批一批生产出来。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毕业,不都是新派演员?什么阎逢春张庆奎王秀兰,都不在话下。完全否定了旧时代的戏班培养,古老的师承方式。拜师学艺,成为过时的教育方式,甚至有人吧它说成封建社会拜把子拜码头,谴责批评它是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他们振振有词:人是国家的人,学艺是为了报国,怎么能跟到某个人名下,做他的徒弟?

近几年大力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香饽饽,发扬光大传统戏曲,旧时代的拜师学艺又一次推到了演出团体面前。好多人重新开始思考地方戏这种古老的师承方式,拜师学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成师徒关系,传承更多的在师徒之间进行。不似公开讲授带功那样透明,却是多了更亲近更私密的切磋和体验。这个有利于揭开潜伏很深的艺术密码,或许有可能将武俊英声腔艺术的核心技术传达出来,接受过来,在另一群更年轻的演员群落实现了高保真式的转手接力。这样的话,仅仅属于武俊英一个人的蒲剧密码,或许有望揭开,在一个群体里,为更多的人掌握。

拜师收徒,当然不一定非要换唐装,行跪拜大礼。武俊英曾经带过几个徒弟,著名的八徒弟现在运城各团都已经是艺术骨干。这个群体,我把他叫做八加一,加上段虹,她们都是深受武俊英艺术风格的影响脱颖而出,走的是武门一派的路子。贾菊兰几次到太原北京参加演出大赛,表演已经很成熟。段虹前些年唱武俊英的的段子,参加过大赛,评委们当场大叫几可乱真。我听过苏鹏的马嵬坡杨玉环,武俊英没有唱过这段,高中秋多年和武俊英合作,唱腔的设计,自觉不自觉,面前总是站着一个武俊英。声腔不由自主就陷进了武俊英的气场里。弟子苏鹏展演。开场的紧打慢唱,中间的悲情死离,和俊英擅演悲剧是很相像的。你看那个“看一看玉环”和“怨莺莺言而无信是个无义人”,前者不是从后者脱出来的?这段唱最有说服力的是俊英自己并没有唱过,苏鹏唱起来,一派俊英腔的味道。这说明其弟子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掌握俊英腔发生创造的一般规律,已经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于创腔。

如果说科学表达要求精细准确,艺术表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王存才开口就是出门来嗷嗷嗷,有什么道理?我们村里1952年吧,村剧团演出《刘胡兰》,那个看庙的一出场就是鸡叫了嗷嗷嗷,小的时候,完全不知道那是做什么,大了才知道那就是学王存才,那就是1950年代的艺术时尚。师承,就是把师傅的东西,一股脑儿打包先接受过来。模仿照搬再谈创造。谢涛曾经说过一件事,他刚刚改学须生的时候,师傅教给她发音,要发“脑后音”,他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脑后音是什么。就是糊里糊涂摸索一个发音的位置。以后多年,才慢慢体会出脑后音在哪儿。武俊英的演唱,现在发声技术层面解释不了的东西也还很多。模糊,就是愿意面对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未知的艺术世界,这些全靠师徒之间的潜移默化。武俊英的师傅筱兰香是个老艺人,你要他讲出很多道理,做不到。那个年代,还是传承的那么完美。武俊英现在的带徒弟也一样,纯粹讲授原理,不是她的长处。徒弟们要学会她那一套,还是要靠耳濡目染。看来师徒制的传承,在当前戏曲传承仍然是颇为有效的途径。对于技术派的传承,这是一种反拨,当下值得我们注意。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技术派和感悟派,永远是一对矛盾。二者不可偏废,应该互为补充,相克相长才对。引进新技术元素,就堵住了古老的师徒制度,过去我们这么做过,事实证明不好。对于俊英腔,一方面加大科学解析,同时引进古老的师徒制传承,这个更加符合艺术规律,效果也会更加突出。技术派也需要时时回望,向师徒制求助。这个现象,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思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tx6PGwB8g2yegNDg7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