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时代,房价一高再高,我们大部分人都追求的是3室一厅或2室一厅的格局,很少有人会想要在房间里装一个书房了吧。这是一个略显浮躁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像古人那样可以一整天呆在书房里去享受书中的魅力了。
那么大家知道古代人的书房是如何建造的吗?书房又有什么讲究吗?在古代对于书房的建造非常讲究,无论你是穷人的家庭也好,或者是富人的家庭也好,书房是必不可少的。
黄土高原向来都是黄土窑的天地,深厚的黄土孕育出了多彩的文明,但在庆阳不只有粗犷的窑洞,在宁县的政平村里就存在着一座明清时代清雅古朴的书房,这座小小的四合院为黄土地添上了细腻典雅的色彩。
一、张氏书房的概况
政平古镇地处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是陇东泾河、马莲河两大河流和县内无日天沟河的交汇处,故也被称为“三江口,红花驿”。东临正宁县,东南及南部分别与陕西省彬县和长武县接壤,襟带三河,环屏四山,历来流传“鸡啼一声四县闻,镇此一地四平川”,是宁县南部边境风景幽美的著名古镇。
在政平的堡子山南面建有一座张氏书房,相传明清时期,张氏一族为了子弟读书之用,建造了这处宅院。张氏祖先张复泰(字:运丰),早年外出经商, 由于待人谦和、诚信、温厚、买卖公平,深得当地百姓信赖,所以生意兴隆,数年后满载而归,由于经商中饱受当地官府敲诈勒索苛捐杂税之苦,回到故里后受到家乡重教兴学,耕读传家淳风影响,立志创办私塾而建成此书房,尊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这处宅院占地1.4亩,坐西朝东,一宅三进,都是砖木结构,是一座具有典型四合院风格的民间建筑。
张氏书房的正西方是七间上房,中间五间是厅堂,两边各留有一间分别做灶房,与中间五间成为了一个整体,从厅内西墙处穿过小门,后花园里奇石异卉繁多,幽香盈室,凭栏远眺,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此外,南北各为厢房三间,正东街房七间,街房北边设门楼。楼上原有清同治年间宁州知府扬大年题赠的“仁厚可风”四个镀金大字木匾一块。上房和厢房门窗全为做工考究的大型套阁雕花,房中书桌、卷帘、椅、凳、照明、烤火等用具均为檀木制作,做工精细,雅致精美,古色古香。
传说此房开工至建成花费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一位木工师傅,来时12岁,建成后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头了。据说当时请来的都是南方的能工巧匠,他们融汇了南北风格,依山走势而建。整个院落以青方砖铺地,凡是套格雕花的木料均蒸熏高温处理以防虫蛀变形,房中书桌、卷案、椅子、凳子用檀木或楠木制成,居室内镂花条桌、妆奁、脚踏、虎爪灯台……古朴雅致的建筑风格、精巧妙思的内部设计、天人合一的民居理念,张氏书房堪当清代民居建筑之翘楚代表。现在的张氏书房已经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历史上的政平古城
政平古城四水联壁,关隘重重,是由陕西进入陇东的重要通道,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遣大司徒邓禹引军西进,略去北地。十二月,邓禹归驻大要县(今宁县境内政平一带),休兵养士,屏护京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入袭泾、宁等州,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兵进驻高土庶城(今宁县政平),首战败归。十一月复至,大破“西秦”军,一战定全陇。次年(619年),唐设定平县,取太平安定之意,同时建造了凝寿寺和古塔。
政平古城历史悠久。《元和郡县图志》载:“自汉至晋并为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定安县地”。《太平寰宇记》载,泥阳县治的重要标志五柞亭也在这里。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在此筑城,置枣社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为定平县治。唐末升置衍州治所。后周太祖显德五年(958年)废衍州,并于这一年和宋代的宋神宗熙宁五年(1077年)、宋微宗政和七年(1117年)等数度出隶邠州。金代归属,直到元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宁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置驿,为南北通衢和贸易盐货之巨镇。宋代襄乐县令张舜民曾经作记:“定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寿”,可见昔日凝寿寺的驰名繁盛,昔日政平的繁华盛名。
政平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经济贸易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作为南北通衢的盐货贸易重镇,在庆阳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政平东河河滩土质肥沃,地域辽阔。明清时期盛行种植烟草,一到采收季节,滩旁各家地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劳作者、采购者、杂耍卖艺者,似过节一般热闹。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每逢集日,四县交界处群众纷至沓来互通有无。此时北方边陲相对安定,南山北货、粮食牲畜在此集散,更有食盐专卖、茶马互市,茶商、盐商、粮商比比皆是,街市有过往客栈、金银老字号、当铺等等,贸易发展得是热火朝天。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政平集贸市场仍旧繁荣,方圆数十里的客商络绎不绝,渡口人流不停。
三、古代人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异
黄土高原上出现一座典雅的书房,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一件惊奇的事情。政平历来被称为“三江口,红花驿”,陕西长武人要乘着船来到这里赶集,而政平的人也要去对面买卖杂货,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因此政平这里有了驿站,有了渡口,也有了张氏书房。
中国古代的等级地位向来就是士农工商,即使在明清时期鼓励发展商业经济,在政平人的眼中读书仍是头等大事。“家家唯耕唯读,户户唯商唯学,人人能识字,户户无白丁”,族里族外都以求学进仕为荣,兴学重教的氛围浓郁。而那时建造房子的规格也与读书密切相关,家中没有读书人、没有学位,就只能用泥墙盖房,不能用烧制的脊兽,只能用砖瓦起脊,特别是门楼子更为讲究,门楣宽窄、门槛高低、门与户的分隔都是有区别的。因此“置地不如置书”“宁可误庄稼,不可误读书”的民间训条口口相传。后来政平成了宁县最早兴办学堂的地方,有了宁县最早的小学,文化古镇鼎盛一时。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偏安”一隅,吟诗作画,闭门读书;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因此书房成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
虽然书随处皆可读,但读书人谁不希望有自己的藏书,谁不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用以读书、习文、会友呢?书房不必太大,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就有了规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
四、张氏书房留给我们的
张氏书房曾经是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书院式民居,百年之后几经天灾匪祸,如今却也显得十分斑驳落寞。乾隆壬子副科榜李芳斋、曾任岷州学政的举人张括度、参与维新运动被杀害的举人冯建章等等,这些政平人的故事也都一一散落在沉静的村庄之中。
每当有来游访政平书房的客人,都必须要找到文保员冯良杰,他会拿出锁在柜子里的钥匙,迈着缓慢的步伐,缓缓走向那几座老屋。从远处望去,这座院子高高的土围墙似乎与其他人家没什么区别。但走近就会发现,它的墙是用石头砌成的。沧桑的老屋,久经风雨的石墙,就像张氏先人早年外出经商风尘仆仆归来的样子。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轻轻推开大门,眼前似乎能看见,稚嫩的孩童正拿着毛笔围在院中的洗砚池嬉闹着,老夫子坐在大厅高声喝止着,一群佣人忙着手中的事情,族中的长辈正在商议几天后的庆典,打算请戏班子添个好彩头……
古代人都喜欢举案齐眉的生活,可以想象,就在这座张氏书房里一个爱读书的人正在里面看着书,他的爱妻静静地站在旁边为他磨砚,一定是很幸福的模样。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张氏书房留给我们一种谦逊,凿壁偷光,遨游书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学习精神,进入书房的四合院里,仿若听到了朗朗读书声,这种美妙感觉,只有在文化的传承里才会历久弥新,才会让那细腻而柔韧的力量永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