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基于一个原则之上,那就是突破自己的固有阶层。
所有拥有非凡成就的人,都在曾经的某一个阶段突破自己的固有圈层之后才取得的成功,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当下的圈层都是他的禁锢。
而突破这一个圈层的根源则在于自己的“认知”,所以人生的上限首先就在于对于自我认知的突破,而这一切的根源又源于自我的反省。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局限并不是外界环境对他产生的束缚,而是他内心自以为傲的焦点,所有他自以为是的成就,反而是他的人生局限。
《道德经》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毛病。
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人来说,正是因为他自认为知道某一件事情,甚至引以为傲,那么就说明了他在这个方向和领域的认知过于自信。
在这样过度自满的基础上,他便看不到自己的缺陷,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以及看不到自己需要突破的状态。
所以一个人的自以为是,就是他人生的局限,当他的思维受到自身的禁锢之后,便永远看不清需要改变和突破的地方,自然也谈不上阶层突破。
很多人总在抱怨说现在阶层固化,想要突破阶层很难,其实并不难,只是没有找到核心。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突破阶层的根源,并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自己的认知思维。
《菜根谭》之中说:“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名利和欲望未必能够伤害自己的心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抱着偏见不放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并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是影响道德的障碍。
所有能够建立伟大功业的人,在他突破某一个认知圈层的背后,一定会有一种谦虚,和润的态度作为辅助。
因为自以为是的人大多比较犟,会时刻的把自己摆在一个至高点,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觉得自己在某个行业就是佼佼者等等。
反之,只有那些处事谦虚和润的人,他们能够将自己放在“低位”,而这样的心态就是心理学之中所说的“清零状态”。
以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某些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新鲜的思维和知识,这也是突破阶层的根源,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伤害就是他的“引以为傲”。
东晋时期,王导和温峤两个人去面见晋明帝司马绍。
司马绍就问温峤:“前朝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温峤这个时候想了一下,没回答,王导当时就说:“温峤年轻,他对以前的事情不熟悉,我来说给陛下听吧。”
王导当时就把前朝,也就是晋宣王司马懿开始创业,并且诛杀自己名门望族,培植亲信,以及文王司马昭晚年的时候还除掉忠臣的事情说给司马绍听。
司马绍听了之后痛苦万分,倒在座位上就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国的国运怎么能长久呢。”
我们把这个事情来捋一捋,王导和温峤去见司马绍,也就是晋明帝对于司马绍的问话,温峤并不是不知情,而是在想如何回答。
而直率的王导当时就直言不讳的把司马氏诛杀名门望族,培植亲信以及杀害忠良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一 一说出来。
司马绍听了之后觉得羞愧万分,好像自己做了那些事情被人指出来一样。
在这一个事件中体现出来一种状态,司马懿创立基业时残害忠良,当他的儿子司马绍登基之后,听王导提起这些事情就悲痛万分,说明司马绍这个人非常有觉悟,并且能够认识到自己国家的问题,能够直面自己存在的缺点,于是就感慨着说:“晋国的国运如果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够长久呢。”
这就是一个人能够抛开自己的刚愎自用的傲性,以谦和的态度去看待自身的问题以及接纳自己的不足的体现。
在生活中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特别是当一个人位居高位之时,一定会有得意忘形的因素存在,因为他所处的是顺境, 因为顺境而看不见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人生的局限往往在这里。
只有以谦虚和人的态度看待问题才能找出问题,并且突破问题,而人生的所有进步突破,都源于这种谦虚和顺的认知态度。
对于每一个世俗之人来说,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有所成就,首先要摒弃的就是自以为是,因为你所有自以为是的焦点,都是你的人生局限,只有这样才能有人生突破阶层的那一天。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