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德国虎妈们

2019-10-09   家人

作者 | 木马君

来源 | 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

虎妈这个词在亚洲人尽皆知,自从蔡美儿写了<虎妈战歌>,全世界的人民一下子对亚洲虎妈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对于欧洲妈妈来说,虎妈这个人设非常新鲜,也充满了争议性。了解了咱们亚洲妈妈是如何不计付出,竭尽所能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欧洲的吃瓜群众有人惊叹,也有人摇头。

常常有人问我,德国也有虎妈吗?

我认真地想了想,先是一个劲儿地摇头,然后迟疑了一下,又忍不住开始点头。

为啥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自从有了娃后,我成功地打入了德国的妈妈圈。

什么?德国妇女也混妈妈圈的吗?

那当然,新手妈妈们自从在黑妈(hebamme德国助产士,简称黑妈)那里上了第一堂产前培训课后,大家就形成了一个手挽手共赴革命的小团体,一个人面对生产心里没有底气,和其他十来个妈妈一起面对,心里顿时壮胆不少。

在度过了生产这一个关卡后,妈妈群的革命友谊在坐月子和娃的屎尿屁中日渐加深,后来娃长大了,每天下午小区儿童游乐场不见不散,革命友谊进一步升华。

在德国妈妈圈里混了好一段时间后,对于“德国妈妈到底虎不虎”这个问题,我还是颇有发言权的。

以咱们亚洲虎妈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德国妈妈虎得一点都不专业。

首先,他们居然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大家买房置业时,大部分人只考虑当地生活环境,房价,上班距离,极少人会主要考察附近的学校并因此左右买房的决定。

像我们这种住在郊外小村里的家庭,整个小镇才四千多号人,有时村子太小根本没有小学或者中学,娃还得去邻镇上学。

对于学校这件事,这里人的心态是非常佛系的,大家基本的想法都是:学是一定要上的,至于在哪上都区别不大,重点还是离家近吧,最好能让娃自己走着去上学。

其次是学习成绩问题。咱们亚洲虎妈把娃的成绩看得比公司的绩效考核还重要,心跳仿佛与娃的成绩实现了共振,随着娃的考试成绩上下起伏。

娃考得好了,欢天喜地,娃成绩下降了,立刻开展深入调研,贴身跟进,爹妈轮流上场,外援家教强势进场,势必把成绩拉高。

德国妈妈在这点上,可以说是非常散漫了。妈妈们聚在一起,居然不聊娃的成绩,也不互通补习班信息?!在德国妈妈圈里,我还没有听谁说起辅导作业这件事,让无数亚洲妈妈心梗的作业辅导,在德国妈妈这里根本就不存在?

有一个朋友的孩子,非常聪慧,成绩非常好,因为她的成绩非常拔尖,学校老师就建议让她跳级去高年级学习。朋友一家人深思熟虑后,拒绝了老师的提议。理由是不想让她太早开始过重的学业,让她多玩一年也好。

对于孩子的学业,德国妈妈们的心态有点像几十年前我爸妈的心态,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靠天收”,如果恰好功课很棒,那是他自己的造化...

如果说,不以培养牛娃为目标的妈妈不是一个真正的虎妈。这样一想,德国妈妈一点都不虎嘛。

但是,转念一想,我又为什么总是觉得德国的妈妈非常彪悍呢?

混了妈妈圈这么久,论彪悍,我只服德国妈妈。

虽说她们不热衷培养牛娃,对待孩子的学业也很散漫,但是她们也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虎虎生威的时刻。

要成为一个德国虎妈,首先要像虎一样强壮耐扛。

我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常常遭到暴击,当我披头散发因为缺觉而精神萎靡地一手挎着娃的背包,一手牵着娃送他去幼儿园时,我内心戏已经非常丰富,自我感觉是辛苦的中年老母亲代言人,恨不得马上写一百篇文章抒发一下中年妇女的幽怨。

这时,迎面走来德国妈妈,只见她们一手挎着一个婴儿摇篮里面躺着小的,一手牵着两三岁的老大,身上挎着娃的幼儿园用品大背包,她们精神饱满,谈笑风声,神态自若,那份气定神闲仿佛带娃的心酸劳累都弹指间灰飞烟灭。

下午的儿童游乐场也是老母亲们的集散地,在那里我再次遭到了暴击。

大家一起坐在草坪上看娃玩耍,我从妈咪背包里掏出了娃的水杯,湿纸巾,一块牛奶面包和一袋水果泥。

包里还有娃的尿不湿,干净的衣物,小毯子等物品。这些是我带娃出门散步的基本准备,只是去家门口的游乐场玩一会,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准备充分的很有经验的老母亲了。

这时,德国妈妈打开了随身带的若干个包。除了妈咪包,她们还有大的购物袋,这个购物袋像宜家的蓝色大包那么大,有些妈妈甚至直接使用了宜家的大包,因为够大又结实。这时她们像变魔术一样开始从包里往外掏东西。

除了娃的基本用品,还带了各种不同品类的玩具,幼儿绘本。然后是五六个午餐盒!每个盒子里分门别类地装着切成小块的苹果,梨,西瓜,蓝莓。

最后一个饭盒打开的时候,我的自信心彻底崩塌。

这是一盒切成小方块的蛋糕。

咦?德国妈妈怎么可能放任孩子吃甜食?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蛋糕,而是用蓝莓,粗粮谷物和面粉混合烘制的妈妈牌健康蛋糕。

这里面凝聚的不仅是自制蛋糕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妈妈们为了孩子吃得丰富健康的一番苦心。

相形见绌,现在流行的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带的所有东西都是超市里买得到的现成品,而德国妈妈在独自带娃做家务之余,还能亲自用心制作娃的食物。

下午玩耍结束,德国妈妈们从容地打包各类饭盒,收拾玩具,卷起野餐垫,背起几个大包,小婴儿放进摇篮,牵着大娃,推着婴儿推车步行回家。

远远望去,大包小娃,负重前行,她们仿佛孙悟空和沙僧的合体。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德国妈妈,一个顶俩。

像我这样的亚洲妈妈,即使在有娃后完成了为母则刚的本质飞跃,但是骨子里还是有些没有根除的娇气。

不然微信里怎么有几百个公众号同时都在吐槽中年老母亲的人生有多惨?在有双方父母加持,一个家庭团队伺候一个娃的情况下,很多妈妈们仍然觉得自己含辛茹苦,感动中国。

德国妈妈的标配是一拖二,且绝大部分完全没有C位姥姥外援。

而德国妈妈们仿佛有老虎一般强壮的身躯,她们单手抱娃边做家务,不知疲倦也从不抱怨,这些带娃的日常在她们眼里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值一提。

我的朋友D妈就是一个时时让我献上膝盖的彪悍妈妈。

D妈和我差不多同时生孩子,且都是男娃。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做产前培训和产后恢复班,认识了之后便成了朋友。

在坐月子期间,她因为腹部疼痛去就医,发现是胎盘残留,需要手术。她和大部分德国妈妈一样,没有老人帮忙坐月子。去医院做手术,也是和老公一起拎着娃去的医院。

我惊讶地问道:手术期间娃怎么办?

她很淡定地说,医院可以带娃住院的,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小婴儿床放在我的床边呢。

她显然没有get到我惊讶的点。

我的意思是,一家子人照顾新生儿都人仰马翻了,何况她在月子中,还刚做完手术!

她说:还好啊,反正也只是小手术。

一句“还好”,云淡风轻。

前几天,老母亲们又聚在一起,聊起近况。

那时我们刚带娃从国内度假回来。

我忍不住倒苦水,一岁多刚刚会走的娃,在长途飞行时完全坐不住啊。去程是晚间航班,娃尚且睡了几个小时,回程是白天的航班,他睡不着,在飞机里来回地走。

我陪着他从经济舱走到头等舱(那天刚好头等舱和商务舱都没有人),又从头等舱走到经济舱,娃挨个巡视每一个座位,研究座椅上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来来回回,在飞机上一共走了7个小时!

D妈听了安慰我说,长途旅行是有些辛苦呢。

然后她顺便说道:我前段时间其实也带娃回了一趟老家。这次我带他尝试了长途大巴,挺方便的。

等等,什么?

D妈的老家可是在波斯尼亚(前南斯拉夫)啊。

从慕尼黑坐普通大巴到波斯尼亚东部,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这次她老公没有随行,她一个人抱着娃坐了十几个小时大巴。

大巴的舒适度自然不如长途国际航班,因为空间逼仄,座位固定,行驶中也不方便活动。

我惊掉下巴,问旅程是不是很辛苦?

她说,还好,就是去程是夜间大巴,本以为娃会很快睡觉,没想到他不睡,一直扑腾。我怕他吵到车上其他人,就一路举着他逗他玩。第二天到站时,发现手臂有些酸疼呢,呵呵呵。

德国妈妈们除了体力过人,她们更虎的地方在于勇于拿出无穷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

我们中国妈妈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德国妈妈们却更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孤单前行。

我的另一个德国朋友C妈妈,她生娃前是个出色的职业女性,在著名会计事务所做税务咨询,几年时间已经做到经理位置,带领着一个团队。

后来她接连有了两个孩子,老公因为在机场工作,经常出差,她便主动辞去了自己的工作。

一个职业女性,心里对工作都有些割舍不下,更何况家里一份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开销。

于是她一边在家带两娃,一边成为自由职业者,在家开设税务咨询业务。

我问她,带着两个孩子怎么在家工作?何况税务咨询工作需要百分之百的专注和细心。

她轻描淡写道:白天自然是工作不了,主要是陪着他们玩。等他们都睡了,我夜里才能专注工作。

她常年每天只睡五个小时,白天全天陪伴孩子,夜里工作到凌晨。

才不过两三年时间,她就肉眼可见地瘦了,憔悴了,像一朵慢慢风干的花。

即使这么辛苦,她也不想把孩子交托给他人看护,也没有让孩子的姥姥搭一把手。

她说,孩子的前几年特别重要,他们会产生安全感,养成行为习惯,培养性格。他们人生的初期,我一天都不想错过。

中国虎妈为了孩子上学而砸锅卖铁殚精竭虑是一种牺牲,德国妈妈为了陪伴孩子放弃职业生涯和自由时间,也是一种牺牲。

国情不同,也无需互相评判,在养娃这件事上,全世界的妈妈都不容易。

只愿虎妈们的一腔热血最后都能得偿所愿。

娃好,才是真的好。

悠悠妈,定居德国,精通德国早教与教育,代表作《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用实例分享德国教育的精髓“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亲子教育│父母成长│家庭关系

关注

与家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