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主演阵容给欺骗了,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国产电影

2019-11-21   杰森娱乐

关注我,期待与你一起,在电影里创造故事!

12年前有一部国产电影,因为一个业余演员,演了一整部片子的尸体,后来成了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幕后故事。

那个业余演员,其实是剧组的司机。

叫洪启文,他扮演的角色叫老刘。

整部片子里,他没有一句台词,面部表情约等于0,但是肢体基本全程在线。

这个角色并不安逸,需要被拖拽、肩扛、装板车、塞轮子,甚至还要扮稻草人。

12年前的这部电影,故事就是因这具尸体而起的。

老刘在深圳的工地打工,几年没有回家,一次喝酒意外身亡了。为了让老刘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工友老赵决定将尸体从深圳背回老刘的老家——重庆。

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他们这一路的故事。

电影叫《落叶归根》,导演张扬,主演赵本山、洪启文,豆瓣7.6分。

1

相比《落叶归根》,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Getting Home》。

虽然意思都一样,落叶归根似乎显得更加有文学内涵。但是回家,却是整部片子最简单实在的主题。

相比第五代导演的大格局,第六代导演普遍要更加关注个人。

世纪之交的社会巨变,让他们敏锐地觉察到个体在社会上的疏离越来越明显,而家这个贯穿中华文化血脉的符号,似乎也越来越被削弱了。

我一直认为,社会的发展,人口迁徙与思想开放是两个必然的结果。

而人口迁徙导致的是,家族文化再也不像曾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群居生活一样,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感,开始无止尽地被扩大。

亲情血缘,成为维系家族最后的纽带。

这是社会疏离的一个基本条件。

另一个条件是,思想的开放,导致现代人往往更加自我,在亲情和家族观念上,并没有像父辈们一样,充满念想。

这一点,8090后的人们感觉应该更加深刻。

父母辈常年累月外出务工,有的逐渐移居到城市里,有的虽然最终还是回到农村,但是曾经的家族已经在血缘认同和心理依恋上分崩离析。

这是社会疏离的一个内在因素。

于是,无论是已经成功进入城市阶层,还是不得不回到农村的务工者,他们回家的路已经不那么顺利了。

2

老刘和老赵就是这批务工者的代表,他们在深圳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社会前进的过程。

更多的是,他们见证了社会的疏离,正加剧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割裂。

从深圳出发到重庆,这一路,他们遇到了很多人。

比如大巴行驶到云南境内,因为路匪劫道,老赵不得不坦白老刘已经死去的真相。

老赵的真情流露,换来的是劫匪的感动。

可笑的是,全车人因为老赵的行为最终拿回各自被抢的财物之后,没有任何人感谢老赵,却因为老赵带着一具尸体与他们一同乘车,用威逼司机退票的方式,最终逼迫老赵带着老刘下车。

他们两个回家的路,从一开始就不太平。

可以说,这部电影以老赵的视角,一路上见证着社会人性的对比。

大巴抢劫事件,是开始。

然后是旅店被偷,遭遇司机欺骗,误入乡村黑店,得知工厂老板给的是假币以及被引入地下献血场所等等。

跳脱出家族关系的牵绊,人与人之间似乎就少了很多顾忌,虚情假意的表达,成了人们交往的面具。

就像旅店中,一开始还跟老赵在酒桌上和气碰杯的司机,眼见老赵掏出财务便心生歹意,夜间开始行窃。

就像老赵遇见的皮卡司机,因为车子抛锚,老赵以帮忙推车作为条件置换搭乘顺风车,司机满口答应,却在车子顺利启动之后,扬长而去。

人心一旦复杂,人性就变得不可捉摸。

老赵遭遇了很多寒心的事,这些都要比自己背着一具尸体来得恐怖。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尸体远比活人要诚实。

但是,幸运的是,老赵这一路也遇到了很多真诚的人。

比如旅店里的失恋男司机,为爱所困,但他却在老赵求助无门的时候,帮助老赵前行。

比如乡村的老爷子,因为没有亲人和朋友,只能在生前花钱雇人来给自己办一场丧事,让自己感受一下这种热闹。

他得知老赵的事情之后,为他提供了去尸臭的药,还有拖尸体的板车。

比如山间养蜂的一家子,镇上开发廊的老乡,地下献血场所遇到的中年妇女以及民警。

社会的割裂,一方面是个体之间的情感疏离,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的多元。

老赵每次遇见让自己寒心的人和事的时候,总会有积极正能量的人出现,为他提供帮助,给予他鼓励。

这算得上是这部片子最美好的愿景,社会无论怎么发展,人心向善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

最后老赵背着老刘行走在重庆的山间马路上,他向所有路过的车辆招手,遭遇的基本都是冷漠。

然而讽刺的是,马路前方塌方,所有车辆都被阻挡,倒是老赵背着老刘一步一步赶了上来。

他背着老刘行走在马路另一边,在众人注视之下,艰难前行。

这应该就是导演,对人性最委婉的批判了。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性,你即使坐上了现代化的机动车,却只有真诚善良才能畅通无阻。

但这一路,一定是最孤独的。

3

在人性的割裂之外,《落叶归根》埋了一个最深的话题。

那就是家在哪里。

老赵在地下献血场所遇见了一位中年妇女,两人被拯救之后,在中秋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双簧。

中年妇女是宋丹丹演的,因此,老赵和中年妇女的搭档,让人有了一种春晚赵本山小品的感觉。

但是,不知不觉,老赵唱了一首《我想有个家》。

那一刻,台下的那些被救助的人,包括宋丹丹饰演的中年妇女都落泪了。

其实这里处理的很巧妙。

他们的双簧原本是在模仿救助中心负责人之前给他们讲解政策时的场景,老赵将那段话用双簧的形式复原之后,原本是笑料十足。

但他又加了一句话:眼看就中秋了,想家吗?哪个人没有妻儿老小,问问良心,你们不想家吗?

这一段转折,其实有两重含义:

第一重,是面对现场被救助的那些人说的。

有太多和老赵、中年妇女一样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孩子,外出打工流浪。在他们当中,甚至还有跟随父母奔波的未成年孩子。

所以,本质上来说,他们其实都想有个家,但是生活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面对与家人分离的痛苦。

第二重,其实是对本片之前所有的遭遇一次总结。

现代家庭的关系变迁,已经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家庭实体撕裂,而是家人之间的情感产生裂缝。

就像中年妇女,为了在当地上大学的儿子过上好生活,以捡废品为生,隔三个月还要来地下献血场所献血,因为可以领钱。

她的一生为了孩子无怨无悔,但是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嫌弃母亲的身份和职业,开始刻意疏远母亲。

如果说人口迁徙导致家族关系瓦解,那思想变化,进一步导致小家庭内部的情感疏离。

这一点,在老赵终于找到老刘老家时有所感受。

原来老刘家早就因为三峡工程迁到了湖北,但是老刘因为与家里的关系闹僵,一直未曾得到消息。

老刘的儿子,在门板上留下一段话,他说,我们知道错了,我们请求您的原谅。

但是,此时的老刘已归尘土,连家都找不到了

与老刘处境相似的,是老赵遇见的那个乡村老人。

那场荒诞不羁的农家奔丧仪式,其实写尽的,正是农村老人的现状。

有儿有女的人,结果跟老刘差不多。而无儿无女的人,跟这位老人差不多。无法想象真正死后的冷清,只能生前雇人给自己办一次仪式。

他虽然有一个实体的家,但是心里的家不知在何处。

4

越看到最后,越觉得有一种无力感。

从深圳到重庆,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作的地方到回不去的家。

这个过程,和当年那些义无反顾的奔向城市化进程的劳动人民完全相反。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出走,才有了近40年来,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40年历史变迁,有很多人再也找不到家的痕迹。不仅仅是曾经那熟悉的砖墙青瓦,小路石阶,而是对家的那种最深的情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但社会还是要前进的不是吗?

最后,孙海英饰演的民警对老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走吧,这到宜昌还有7个小时。

宜昌,是老刘的儿子在门板上留下的地址。

老赵从深圳将老刘背回重庆,以为这就是终点,却不曾想,这只是下一个旅程的起点。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更多影评: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