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
2013年,王家卫带着一代宗师培训班,上下求索了十几年,终于将这部讲述民国武林众生的电影《一代宗师》,搬上了大荧幕。
作为拖延症根治无效患者,王家卫的这部电影野心很大。
从咏春宗师叶问去世前3天拍的一段视频中,叶老爷子打拳时的停顿,让他有了顿悟的感觉。
叶问的停顿,是否在思考一代宗师之路的前世今生,是否在生命弥留之际,真正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了,是否会想前尘往事一个人一件事让自己觉得此生还有牵挂,是否从武术中看见了整个武林的消逝···
所以说,做导演,最主要的还是要敢想。
王家卫本质上是个诗人,他念诗讲究让你看不懂,还觉得特别有道理。
从叶老爷子那里得到的这一点念想,让王家卫从2001年开始,找演员,找团队,找编剧,拜访武林门派后人,阅览民国文献,连蒙带骗组建了一代宗师培训班。
按照以往王家卫的尿性,一堆宗师恨不得坐在一起,半晌嘴里蹦不出几句话,然后使出“买一赠十”的台词套路,赠送满屏的内心独白。
用畸形的镜头表现人物情绪,用快速流逝的画面表达时间情绪,用无言代表千言万语。
但是,这一次,王家卫遇到了一个作者。
一个懂武林的作者。
一个也是浪漫主义360度10D环绕的作者。
第一次知道徐皓峰,是在网上看到了那部看不懂片名的电影《倭寇的踪迹》。
那是2011年,我还在抠脚丫子研究电影艺术。
那几年,华语武侠陷入沉寂,或者说,整个华语电影都在摸索方向。
徐皓峰的《倭寇的踪迹》,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武侠还能这么拍,而且还挺有意境的。
华语武侠电影,从张彻的暴力武侠,到八九十年代的形体武侠,再到21世纪初的大片武侠,最后是解构武侠的混乱时期。
我们见识过武侠动作的流畅自如,也跟随着大侠交锋的招式对决,有鲜血与肢体的献祭,也有冷兵器的江湖情义。
武侠成了套着武林外壳的社会,我们心知肚明,但我们享受。
因此,一直以来我们看的武侠电影,武林却恰恰成了最不显眼的元素。
这一点,徐皓峰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表示不满。
因为荧幕上那样打来打去,吊着威亚,白衣飘飘的动作场面,成了炫技的标签,毫无武侠的味道。
徐皓峰早在2006年出版了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徐皓峰对武林的研究和对武侠的执着热爱。
而这本书,也成了《倭寇的踪迹》原始剧本。
也是这部电影,让我见识了早期一板一眼的兵器交锋、鲜血喷发的暴力对抗以及动作唯美耐力持久的侠中妖者之外,认真比武的武侠电影。
徐皓峰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的处女作电影,有着文人傲骨的一面,台词上虽然也极度吝啬,却比起王家卫的风格,要接地气很多。
最主要的是,他的武侠打斗场面,兵器交锋不再是霸王硬上弓,双方互相试探在一瞬间制服对方。
动作不失武侠之美,也显得凌厉干脆。
作为文人,徐皓峰的文字也好,电影也罢,都在暗自藏着他的真心。
对武林逝去的追忆与怀念。
这一点,被王家卫发现了:一代宗师培训班需要你。
2013年《一代宗师》上映了。
片子自然是配不上这个名字的。
重看王家卫当年对这部电影的初衷,原来王家卫是想要从叶老爷子为切入口,横向铺开对民国武林的众生相,再纵向追忆武林逝去的余晖。
这是一部武林史诗,而且很对徐皓峰的胃口。
徐皓峰作为《一代宗师》的编剧与武术顾问,可以说这部电影打下了徐皓峰浓浓的个人标签。
其中,关于武林门派的面子与里子的讨论,是武侠电影这么多年来,做过最正经最冷静的一次思考了。
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作为一个戏份不多的隐世高手,说了这么一段话:
“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面子和里子才是武林争斗的根本。
有的人光鲜亮丽,承载着一个门派的风光,他是面子。
但是,为了让这个面子罩得住一个门派,那就需要一群里子撑场面,权谋争斗,杀伐果断,都是里子需要干的事。
有人死去,有人离场,那是一个门派内里子说不得的事。
然而,这世上有很多人想要当面子,而不甘心当里子。
马三要接替宫羽田,对抗叶问与宫二,他以为找了日本人做里子,自己就能顺利在这武林当上面子。
结果痴心妄想。
叶问本不想接这面子,却在面子撑不下去了,里子即将乱成一锅粥的压力下,不得不担当大任。
宫羽田最后对他说: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因为有了这句话,垂暮的宫羽田决定放手,让南派咏春叶问统领江湖。
也是这句话,让叶问最终站出来。
面子和里子的讨论,是徐皓峰在对武林逝去的研究中,得出来的。
2012年5月-2013年2月,徐皓峰创作了三个短篇小说,其中就有《师父》。
这一年,《一代宗师》上映了。
2015年,徐皓峰自编自导,改编了小说《师父》,由廖凡、宋佳、宋洋(主演过《倭寇的踪迹》)主演的民国武侠电影《师父》上映了。
相比《一代宗师》中,明白提出门派的里子与面子问题。
《师父》显得要克制和成熟很多,本片主角虽然也是南派咏春大师的故事,格局却没有《一代宗师》铺得那么开。
陈识(廖凡饰演)是一位咏春派大师,想要进入武学胜地天津开馆授徒,首先拜访了天津武馆门面人物,郑山傲老先生。
郑老爷子,是天津武林的面子,天津19家武馆,是里子。
如果有外人来开武馆,需要郑老爷同意。
或者,教出一个徒弟,去踢馆。踢到第八家,天津武馆将联名请出做主之人——郑老爷子,打败这个徒弟,并把他赶出天津。
人必须走,但是战绩认可。师父可以留下来开馆。
这就是天津武林的脸面,郑山傲在与陈识秘密协商这件事的时候,强调自己即将隐退,被武林请出来打他徒弟的这一战,必须赢。
为此,他愿意叫陈识师父,学陈识交给徒弟的每一个招数。
对天津武林来说,郑山傲是面子。对陈识的咏春派来说,陈识是面子,教出来的徒弟是里子。
然而,天下武林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教真的。
1911年,天津开了第一家武馆,到1932,天津仍然是武术之都,各地小拳种,入天津博名,风气不衰。
天津武林成了博名之地,天津本地武林门派成了守住面子的地方。
只是,各大武馆严守祖宗传下来的指示精神,一代只真传几个人。
为此,每一个门派的人都只学到皮毛。
陈识总是说,他是一个门派的希望。
因为他的师父只教了他真功夫。却受时势所趋,学成之后去了海上寻求生计,到这把年纪,为了不让一个门派衰败,上天津开馆授徒。
一开始,陈识也不想教真的。为此他选择培养一个徒弟去踢馆的方式,为自己博名。
选了一个小人,却不曾想,徒弟天赋异禀,一年后便开始踢馆,打败八家武馆。
原定郑山傲老先生要出面的局,最终因为郑老爷子在军界当差的徒弟林副官,意图控制整个天津武林,搅乱了这个平衡。
林副官做的最不到位的一件事,就是用拍电影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打败师父的场景。
这一战本是郑山傲退隐前必胜的一次面子工程,却因为面子夺权,导致自己一辈子的努力白费了。
而且,为了震慑里子,林副官把这一场景的片段当着天津所有武馆老大的面播放。
这一下,激起了天津武林维护面子的反抗战争,趁乱中,陈识被借刀除了林副官。
而得知徒弟惨死,却依然保存武者的骨气。
陈识最终开始挑战天津武林,一场巷战,陈识打败了天津所有门派。
这一战其实不为面子,是武林逝去的侠者尊严之战。
陈识最后远遁江湖,天津武林为了掩盖被打败的事实,只要陈识不回天津,不乱说,就当这事了解了。
武林当中的面子里子,恰恰是武林纷争的起因。
徐皓峰的武侠世界,是对武林逝去的遗憾与惋惜。
陈识北上,本质上来说,是自己一直没有参透师父说的那句“你是一个门派的未来”的含义。
年轻时有钱有房,后来遭受战乱,空有一身本领逃到了海上谋生。
最后上了年纪做不动了,随着师父死去,知道了这种遗憾,才选择来到天津武林。
本质上来说,陈识首先想的是博名,而不是武术传承。
天津的武林也是如此,没人教真的,也没人敢教真的。
本来郑山傲以为可以让陈识作为外来者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不曾想陈识并无此意。
这样下去的天津,即使如同1932年一样,小拳种博名风气不减,武林的逝去已成定局。
武馆里没有学会真的武术,整个武林都活在虚假面子里。
包括郑山傲在内的一帮武林老前辈,都是垂垂老矣,看似武林权贵,却都撑不起半边天。
郑山傲总是想着隐退之前,再赢一局,却被军界的徒弟打得一败涂地。
自己不得不隐退到巴西种可可,一生的荣誉财富也化为乌有。
武林中人,对荣誉看的过分重要,郑山傲爱美人,可以把财富被美人骗,只想要保住荣誉。
陈识几十年海上营生的财富,可以全部给老婆,只需要顺利开馆,传播咏春拳的名声。
军界徒弟林副官对武林的侵入,恰恰是对武林光环笼罩的余晖,一次狠狠的打脸。
然而,在除掉林副官之后,天津武林这帮老人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武林变局,只想着掩盖耻辱。
武林的逝去在这里是必然。
一来,这群老的传承者没有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守着传统,维护着由自己搭建的面子和荣誉。
不教真的,因此,武林式微,后继无人。
二来,武林后辈们,也没有人认清现状,都渴望继承前辈的荣誉,继续为这末日余晖添砖加瓦。
难得出了一位大才,陈识的徒弟耿良辰,却被武林前辈压着,被外来者陷害致死。
林副官死前是这样评价耿良辰的:
“我以为这一辈子遇不到一个有骨气的人,督军不是,我师父也不是。他两是强者和聪明人,你徒弟是。他活着,武行会有趣些。”
毁了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
这就是武林逝去的可悲。
天津人排外,因此天津的武馆也格外团结。
陈识相对天津来说,是外来者,相对天津武林来说,也是外来者。
想在这混,就得守这里的规矩。
听郑山傲的,或者按照郑山傲的规矩办事。
天津对人的惩罚,是将这个人永远逐出天津。
因此,最后陈识打败了整个天津武林,只要他不再回来,这件耻辱也就算了。
陈识,对于妻子来说,也是外来者。
妻子早些年跟了个外国人,生了个孩子。
为此,她再也抬不起头,也没人敢娶。
陈识需要找一个人掩盖自己的目的,所以找了她。
但是,天津女子的傲气十足。
陈识对她说,我走了,你成了被休的女人,名声又坏了。
她回答,名声坏的是你,天津人以本地女子为荣,听见被休,会骂你不成材。
正是因为本地的保护主义,导致外来者想要改变现状极其困难。
军界的林副官替代师父话语权,试图改变武林格局,被武林借刀杀人。
陈识最后想要教真功夫,却被赶出天津。
郑山傲是个聪明人,为了不一败涂地,远走他乡,顺便带走了外来者白俄女人。
耿良辰,本质上来说,已经不是个天津人,而且原本是脚行苦力的他,是武行的外来者。
因此,他对整个武林背叛最深,也成了整个武林变局的牺牲品。
一个既定格局,是需要有外来者的干扰。
如果,一直守着陈旧的思想与利益同盟,那武林便也就如此了。
徐皓峰的作品,《师父》是最成熟,也最具电影意识的代表。
片中陈识与郑山傲两个人物是典型的一明一暗,试图搅动武林风云的人。
但是他们又各怀鬼胎。
徐皓峰的浪漫,在于武林之外,个人的魅力也精彩万分。
无论是郑山傲一本正经看白俄女人舞蹈,在研究腿上功夫之余,将人家勾搭成媳妇的义举。
还是陈识原本想找个女人当掩饰,最后却被那个女人迷了眼睛,想要带着她回归故乡。
抑或是徒弟耿良辰的率性,与茶汤女的真诚爱恋,比武中不失武人的骨气与傲气。
《师父》是武术与武林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武器的绝唱。
片中亮相的武器,源自徐皓峰多年对各门派武术研究的成果,多种已经消逝的武器被搬上荧幕。
片尾那场经典巷战,正是武器的交锋,也是一个武林逐渐走到尽头的写实。
说实话,《师父》,更像一代宗师。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