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图片分析,这块月岩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这说明其形成的时间不是非常古老。即便如此,少则几千万年,因为古老的标准是对应冯卡门撞击坑形成的时间而言。玉兔2号可以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分析样本,给出其成分数据。如果要更进一步的发现,就需要将月岩带回。
宇宙印象 深度科普栏目第1102期 玉兔2号在2020年2月18日结束第14月夜后开始被唤醒,在过去15天,着陆点进入月夜阶段,温度骤降至零下180摄氏度。在地球上,过去14天内也发生了新冠疫情,全国进入了隔离状态,但这并不影响玉兔2号的正常运行。目前玉兔2号累计行驶367米左右,也是过去1年的成就,多次发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月岩。
图片解读:玉兔2号新发现的异亮物质,有着与周围月岩不同的反照率
2019年8月,玉兔2号在行进路上发现了不寻常的凝胶状物质,利用搭载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仪进行近距离分析,结合NASA、我相关机构的分析结论,给出了凝胶状物质来自天体撞击月球表面,产生的高温环境所形成。这个发现再次说明,在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之后,又遭遇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撞击事件。
图片解读:避障相机数据库中发现的异亮月岩,这些都说明月球背面是个非常有趣、值得深挖的地方
这个结论目前也得到新的证据支持,因为玉兔2号又发现了一些有着明显反射特征的物质,被一些媒体称为金属状碎片。头条独家的宇宙印象认为,这是个碎片不假,但称之为金属特性就有点不妥,这次发现的月岩与周围环境的岩石不同,有着较高的反照特点,说明其成分也不同。根据图片分析,这块月岩受到的侵蚀程度较轻,这说明其形成的时间不是非常古老。即便如此,少则几千万年,因为古老的标准是对应冯卡门撞击坑形成的时间而言。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于36至40亿年前,形成原因也是地外天体撞击。不过冯卡门撞击坑本身就位于一个更大的撞击坑内,这个撞击坑被命名为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直径大约180公里,形成之后又遭遇到多次撞击,因此其内部一部分区域比较光滑,一部分比较黑暗。岩石的相对亮度不同证实了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之后又遭遇不同程度撞击,玉兔2号正在探索的区域也非常与众不同。
月球表面的侵蚀现象比较缓慢,主要影响因素为微陨石继续撞击以及昼夜温度变化巨大。月夜温度可达到零下180摄氏度,月昼的时候可以达到127摄氏度。
图片解读:玉兔2号全景照,其背后就有一个小型坑
图片解读:玉兔二号拍摄的车辙,可以看出月球背面是一片黑暗
图片解读:2019年8月发现的凝胶状物质,形成于高温环境中
图片解读:凝胶状物质有可能是撞击形成的物质飞溅所致,当然也可能来自周围的撞击坑
初步分析结论认为,这块新发现的月岩形成时间可能在10至12亿年前,NASA博士后研究员Dan Moriarty等人也给出了分析结论:该月岩具有进一步深挖的价值,其形状、颜色可以追溯其起源。冯卡门撞击坑主要由玄武岩构成,比月球表层物质要暗得多,如果撞击坑内发现的物质比较明亮,即反照率比较高,那么就说明其成分不同,有可能是角砾岩,其形成于陨石撞击后产生的高温环境中。如果岩石表面更加光滑,这说明是陨石撞击后,被撞裂而飞溅出的月壳成分。玉兔2号可以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分析样本,给出其成分数据。如果要更进一步的发现,就需要将月岩带回。
图片解读:嫦娥5号示意图,能够带回大约2公斤的样本
预计在今年年度,我国将开展嫦娥5号任务,将月岩带回地面研究,初步估计能够带回2公斤的月岩,那么这将是美苏之后又一个能够实现这个壮举的国家。嫦娥6号作为5号的备份探测器,也计划在2023年从月球南极附近获得样本,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奥秘。月背的特点是月海较少,因此其保留了大量太阳系形成初期撞击到月球表面的岩石,如果我们能够获得这些撞击碎片,甚至有可能揭开生命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是如何诞生的奥秘。宇宙印象为今日头条独家,其他均为假冒,转载均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