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是一位喜欢热闹的人,平时早上、傍晚定时定点都要出门溜达,和街坊邻居联络联络感情。最近新冠肺炎盛行,在家捂了一段时间终于呆不住了。可是他就是不听孩子们的劝告,不戴口罩就外出。他认为,自己身体很结实不可能被传染;加上平时没有带口罩的习惯,觉得很是憋闷;另外每四小时要换一次口罩,觉得太过浪费。虽然也有邻居来提意见,但张大爷就是固执己见,孩子们为这事很是头疼。
当遇到这样的情境时,我们怎样才能让父母意识到戴口罩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首先,应该了解老年人为什么会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原因。认知活动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出现衰退,记忆变化、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内在的精神活动以及受人尊重的需求,表现出以自我中心的特点,使很多人老年人不希望被人摆布与安排生活,有意无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其实这么看来,老人不见得是不愿意遵守规则,而是特有人生阶段的生理心理状态所决定。作为家属以通俗易懂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主要症状、易感人群以及危害性,并与老年人回忆过往相似经历与成就、经验。另外不妨试试简称CBT的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学界,这是解决问题最简单快捷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CBT的原理很简单,它基于认知三角。一点是感受,是指面对事件时的情绪或者身体反应。一点是想法,也就是你对事件的认识。另一点是行为,也就是你是怎样处理事件的。认知三角形的每一个点都会影响其他两个点,三点之间相互影响。我们想让父母戴口罩,只从行为一个点改变的效果一定不如从想法、行为一起改变。但是现实中,我们容易将想法和事件混淆,如果有“觉得、认为、猜测”等字眼,大家一定要辨识出哪些是想法而并不是事实。
想法改变
权威导向——尽量与父母一起观看、收听最新疫情消息(尤其是有具体数据的消极)及专家对疫情防护的建议。父母对儿女的建议不一定采纳,但对医学专家的建议依存性还是较高。观看过程及时给父母强化媒体、专家的权威性。
榜样导向——与亲朋、邻居沟通,将自我防护做的好的老年人录制视频或拍照,让父母看到同龄人积极践行抵抗病毒的真实事例。与此同时也让父母看到不戴口罩不让进超市、坐公交的实例。
行为变化
“老爸出门遛弯是戴一次性口罩还是N95口罩?”用这样的迫选句式替换“出门记得戴个口罩”的说法,换个方式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习惯形成之前也需要子女耐心、有技巧跟父母沟通。
当想法和行为都发生变化时,父母的感受、情绪也会发生正向变化,正性的情绪和感受又会再一次强化想法、行为,良性循环建立后戴口罩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作者:迟 婷 甘肃省肿瘤医院 注册助理心理师(注册号ZX-19-238)心理治疗师
安花花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注册心理师(伦理公示期),应用心理学硕士
来源:甘肃省肿瘤医院
制作: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3h6HHABjYh_GJGVcK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