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周濂: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可能需要我们一生去追问

2019-10-31     探照灯

张英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哲学、学习哲学。虽然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包括那些30-40岁上有老下有活得很累的中年人,大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下班,为了汽车和房子,过着机械和重复的生活。

只有到了在工作和生活以外,夜深人静,在下班的班车上,睡觉前和早上醒来都会有这样的瞬间和疑问:草木一秋,人活一世。我们工作和生活,物质和精神,怎么平衡?

乃至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这么累?该怎么活得有诗意?有价值?我们的一生,是否就是活着本身?一段经历、一个过程?

作为会思想的人,人和不会思想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我们会思想吗?拥有选择?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好奇,去哲学世界中寻找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的作者周濂。

由此,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的作者,目前中国最红的哲学家周濂。

本文为专访之二。

记者: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时候,说服另外一个人很痛苦,因为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成见。

在遇到自己相左的一些观点的时候,有哪方面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能够让你突然意识到,你应该可能更加去宽容那些相左意见的那些观点?

周濓: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设身处地,就是你要换一个视角去想问题,就是你要尝试站在他的立场和视角去想问题。

你要培养自己的这种共情能力,否则的话你就会始终觉得说,他这么想跟我完全是没有任何交集的的地方,那当然就是不能理解他。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我想起柏林说过一句话,他说谴责是理解失败的表现,你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当我们开始谴责别人的时候,恰恰是意味着你理解失败了。

当然这种理解,并不是说要求你跟他完全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去想问题,你可以去尝试站在他立场上去想问题,并不意味着说你就接受他的立场。

记者:很难做难这一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完全不同的人。求同存异,都很难做到。

周濂:我觉得我们长久以来,有一个思维的倾向,就是希望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一样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就是要求所有人做同一个梦,太可怕了。

我觉得讲道理,其实并不是要试图去说服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如果你抱着这个初衷的话,sorry,你一定会失败的。

因为成年人通过讲道理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非常非常难。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这个预设要转换一下,我讲道理,我跟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不是尝试让他接受我,尤其是完全接受我的观点。

其实讲道理是希望能跟对方达成某种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我为什么不认同你,我不认同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不认同我,你不认同我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到底在哪里分道扬镳了,我们又在哪里相互交汇了,我觉得理解本身是讲道理的目标,而不是说认同和接受,这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当然在工作中,部门决策,当中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你最做事,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了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者:今天我们一个讨论的议题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人生或者生活它的意义是存在的。所以我的问题是,这个意义本身它是存在的吗?

然后第二,如果人生意义是存在的话,我们作为普通人,怎么能去寻找它对于我们的意义?

周濓:你这个问题非常哲学,有存在主义者就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是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通过我们的选择赋予人生意义,人生本无意义,这是存在主义的想法。

当然比如你要是喜欢儒家或者老庄的观点,你可能又对人生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你不要试图在哲学课堂上面找到人生意义的成片片的答案,sorry,我给不了你,这只能是你自己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生活的过程当中,去慢慢的找寻。

我有一个忘年交,也是一个国内非常著名的学者,60多岁了跑到北京,然后找我吃饭喝酒,然后酒过三旬,他突然跟我袒露心计,他说周濓,我现在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当时就嗡的一下,我想拜托,全中国人民,深深学子们都在等着你给他们讲人生的意义,结果你说人生没有意义,但是我觉得这个很正常。

因为托尔斯泰在50岁的时候,在日记里面在追问,你20岁同样的问题,他在82岁的时候,他写完了《战争与和平》,写完全了《安娜卡列尼娜》,他写完了所有伟大的著作,82岁的时候他离家出走,他在一个小车站的一个三等的车厢里面,然后孤独的死去,死之前他还在想这些问题。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去追问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你永远都找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人类命定的,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类的宿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zEKJG4BMH2_cNUga7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