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作为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我认为除了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之外,还有一份需要肩负的责任,那就是社会服务,对我来说就是普及传统文化,宣讲扬州的本土文化。”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刚14次登上学习强国慕课平台,他用诗词典故镌刻扬州文化名片,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南柯一梦、广陵观涛、传檄天下、二十四桥……如果不点开《诗词典故里的扬州》慕课视频,也许你不会知道这些词语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扬州文化元素。扬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扩大国际影响力,需要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有着完整天际线的诗词之都。为此,刘勇刚老师受邀完成《诗词典故里的扬州》系列慕课。“在新媒体时代,慕课这样一种新颖流行的方式,使得传统与现代两种交流方式结合起来,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刘勇刚说。
从书法家李邕到诗人杜牧,从大众熟知的“扬州梦”到冷门的“南柯一梦”,《诗词典故里的扬州》选材范围之广令人惊叹,看似无章的选材,其实也藏着刘勇刚老师的“小心思”。他介绍道,“就拿‘南柯一梦’来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扬州,里面那棵老槐树也是在扬州境内,这个故事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扬州元素。而且我选择的故事本身其实就有很好的拓展性,有可以发挥延展的空间,可以说是立足于扬州而不拘泥于扬州,让扬州之外的人看到这堂课也能生发感触。”
从汉唐到宋元明清,《诗词典故里的扬州》跨越的是时间的漫漫长河;从扬州本地到周边的县级市,《诗词典故里的扬州》跨越的是空间的分明界线。刘勇刚老师说起扬州来可谓是如数家珍,广陵首邑、东方邮都……“扬州可挖掘的太多了!”刘勇刚老师感叹道,“随着专题的深入研究,《诗词典故里的扬州》给我带来了一种使命感和担当文化传播者的觉悟。我想通过这些慕课的讲解与叙事,让扬州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可感。”
在被问及接下来的课程安排时,刘勇刚老师说,“今年是秦少游诞辰970周年,作为全国秦少游研究会副会长,讲述秦少游与扬州的故事更是责无旁贷,明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诞辰100周年,讲一讲汪老与高邮的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
通讯员 张瑶 顾旖馨
交汇点记者 李源 实习记者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