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老旧小区,面临着缺物业、少人手、设施简陋等困境,防疫困难多。
这两日,记者走访城区部分老旧小区,对相关防疫情况进行了了解。
守门人:不放过一个
2月29日,雨下了一天,晚上11时多,冷飕飕的。天元区大湖塘一村门口的帐篷里,嵩山街道办事处防疫工作人员易明凤和同事换班后,开始值勤,从0时一直到早上8时。
这个小区有8栋、24户、600多居民。凌晨时分,依然有人进出。易明凤坐在小电暖旁,听着风拍打帐篷发出的声音。
两位妇女正准备进小区,易明凤拿起测温枪,赶上去问道:“你们是哪的?”
“我们住小区里。”对方回答。
“拿你们的通行卡给我看看,还有身份证。”易明凤语气明确。
对方紧张,说话吞吐。
“你们是别的小区居民,跑过来打牌的吧?”易明凤当面批评起来:真是不要命,疫情期间还乱窜,害人害己。
她们一听,赶紧离开。
2月1日以来,易明凤与另外两名同事一直在小区值班。他说,最初几天,天更冷,他们站在一个门店的屋檐下躲避风雨。“既然站岗,就要做到逢车必查、逢人必测、不漏一人。我只盼望着疫情早点过去。”他说。
易明凤凌晨时分值勤
石峰区沈家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廖青梅带领工作人员,挨户走访,指导和帮助17个老旧小区、6000多居民防疫。2月29日晚上,她在社区值班,发现一辆可疑车辆,赶紧跑上前拦下。仔细盘问得知,对方从四川开车过来。她马上联系交通部门查看对方的行车轨迹,对他展开14天的跟踪观察。
半个月前,廖青梅突然晕倒在办公室,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是疲劳过度导致血压骤升引起的,反复叮嘱她要高度重视,否则会引发中风、心梗。住院前三天,她电话调度工作。三天后,返回岗位一如往常。
帮帮团:支援防疫前线
2月29日,石峰区花果山社区入口,80后志愿者肖卓戴着口罩,在入口处执勤。
看到一位老奶奶进门,他走上前拦住量体温。老奶奶笑着说:“又要测体温啊。我出去买个菜,都不到半小时。”
“奶奶,多测无妨,这样才能万无一失。”他说。
肖卓是凯地众能公司的工程师,公司未复工,他一直忙着做志愿服务。与他一同值勤的志愿者,是57岁的陈湘。她父母年迈住院,每天早晚送餐后,就一直守在这里。测体温、填报信息,帮助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送菜,他们忙不停。
“刚开始,志愿者人少力小,没多久,城发集团的工作队来支援,还给我们送了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资。小区居民也纷纷送来水果、矿泉水、方便面。”肖卓说。
29日早上,株洲晚报志愿者易跃平提着水饺、包子、牛奶送到芦淞区荷叶社区凇忆小区黄达顺老人手里。老人是位抗战老兵,今年96岁,唯一的儿子也因中风需要人照顾。
疫情发生后,易跃平和志愿者轮班,每隔三天给老人送菜。社区给老人准备了中餐、晚餐。志愿者开始给老人送早餐。“我们在各区都有志愿者团队,大家都战斗在防疫一线。”她说。
采购、搬运、送货上门……为了保障居家隔离居民的生活物资补给,荷塘区西子社区青年志愿者凌风求,利用微信群帮助老旧小区居民采购生鲜蔬菜和生活用品。疫情发生以来,凌风求和其他志愿者自发成为“跑腿小哥”“代购小妹”“电话联络员”“站岗小兵”,他们穿梭在小区街巷,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邻里亲:互帮互助抗疫
日前,天元区大湖塘二村小区里,山水文园NO.1艺千造型理发店的老板晏分配拿起梳子、电推剪,帮小区里的居民修理起头发。六七分钟,她就按照每个人的头型,剪出适合他们的发型。
晏分配理发有30年了。刚起步时,在湖南工大旁开了间小店,学校老师和附近居民照顾她的生意,经常上她店里来。后来学校建起了新校区,许多搬到新校区居住的老师和居民仍找她理发,建议她到新校区开个大门店。开店需要资金,一些老师还借钱给她,支持她。“社会上很多人帮助了我,有机会我也要回报社会。”她说。
“我们就是给大家送点老家种的菜。”天元区泰华二村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少居民的春节储备物资也消耗殆尽。黄蕾、刘小文夫妻俩在小区微信群了解情况后,立即打电话告诉雷打石老家的家人,采摘自家种的菜,连夜清洗捆扎,送给左邻右舍。
看到天元区泰华二村、尧信花园、保利怡沁园的小区居民买不到口罩,80后妹子马姝把家里的100只口罩分给急需的居民。这100只口罩,是她的弟弟想方设法才凑到的。“乡里乡亲的,要抱团取暖。大家平安才叫平安。”她说。
来源/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通讯员 罗雄武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8173385049(李记者)、15343331570(唐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