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岁月已经在我身上走过23个年头。23年于人的一辈子而言,时间不算短。可对于此时此刻的我而言,并不能说出活了23年究竟是怎样的一番体验,这种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零体验度”和茫然无措感与五年前的自己无甚差别,估计也会与五年后或更久后的自己无甚差别。也许古往今来的所有人类都是如此,无论多大年纪,都说不出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或对时间深刻的体验。时间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却对它一无所知。
就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言,时间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横向与纵向。所谓横向维度,即时间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立于其中,却无论如何都把握不住它;而纵向维度,即我就像一个涉水者,从河的此岸渡到彼岸去,就眼前的我而言,我已经离出发的岸很遥远了,纵然我可以回首往昔,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趟回过去的水了,这是一趟只有前路而无退路的单行旅程。
23岁于人的一辈子而言,就像马拉松刚跑到十公里路程的样子,离半程还早的很。我对年纪有一种直觉式的偏见,老觉得中年是最尴尬的年纪,因为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个不恰当的比喻让我觉得中年真是无力得可怜,谈出生地娘胎,完全觉得不相称,论归宿地一抔黄土,又显得为时过早。而20来岁的年纪,被人们誉为最好的年纪,我们以梦为马,我们不负韶华,我们爱得用力,我们指点江山,我们热忱地希望,我们努力地绽放。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还年轻”,但这也正是我们的软肋,我们太年轻了,甚至都没资格说“想当年”。
言归正传,在正式总结我的23岁这一年之前,我想先简明扼要地谈谈我的前23年。时间塑造了我现在的一切,回顾往昔不过就是在追溯记忆,正如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一书中写道: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为了讲述而记住的日子。一定意义上而言,你的记忆决定了你是谁。而一个人最有价值的记忆往往不外乎两方面,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以及灰色印记。
我23岁之前的高光时刻,多半来自于我在学业上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尖子生或者说是别人家的孩子。除此之外,还能让我想起来的高光时刻并不寻常,在恋爱上,因为个中原因,总体而言并不十分值得留恋,遑论什么高光时刻。而要说灰色印记,还真能一抓一大把。恋爱的失望、高考的失败、大学的一波三折、病痛的体验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细说的话,恐怕洋洋洒洒写上三万字也不够,所以我就一笔带过了,这篇文章我最想分享的就是23岁这一年的种种经历,算是23岁的复盘总结。
这一年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一年也是决定我命运走向的至关重要的一年。年初,我的精神状况还没有明显好转,仍然处于休学状态,此前已经休学一年多了吧,彼时的我对于复学还没有准备好,一方面是因为病情尚不稳定,再加上此前有过一次复学失败的经历更让我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一想到复学后依然要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环境就心情沮丧。但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我一边等待着病情在哪一天能带来转机,一边在迷茫无助的人生道路上上下求索。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真的放弃了学业,那么我应该做什么呢?我喜欢画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助于病情康复,也希望能找到一份谋生的技能,于是,我就和妈妈一起前往郑州报名绘画学习班。因为我姐姐他们都在上海生活工作,所以我打算去上海的校区学习绘画。
到了年后开工的时候,我随着姐姐姐夫一起到上海这座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在绘画班开课之前,我在姐夫的电商仓库帮忙打包快递。等到了开课,我就学画画去了。这个课程是四个月的插画课,第一个月是在纸上画,后三个月在电脑上用绘画软件画。对这四个月的印象,总体上很糟糕,绘画功夫上并没怎么长进,生活上却一直在与情绪与心魔角力,有时候甚至在用力撑着。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工作日按时上下课,上课就是画画,虽然我喜欢画画,但总觉得任务式的画画很被动也不那么快乐。周末就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去姐姐家或去仓库帮忙。因为精力主要放在了处理情绪的问题上,所以会经常性地身心疲惫,当然也会有轻松快乐的时候。消极悲观和轻松快乐这两种情绪轮番上阵,在我身体里此消彼长,最让我头疼的是我根本搞不清楚它们的规律。表面上没人能看出来我有什么异样,每一份痛苦只能由我一人承受,那种痛苦根本没办法用言语来描述,就像艾米丽·迪金森在她的诗歌中写道:我的脑子里举行着一场葬礼……在上海的那几个月,心情就像上海的天气,多数日子不是阴天就是下雨。抽烟这个坏习惯也是在上海学会的。
四个月的时间里也比较孤独,但终究是熬过来了,从现在的我(也就是2019年这一年的岁末)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一段经历其实是病情康复的过渡期,反复无常的情绪是我的疾病在慢慢愈合的表现。
插画培训结束在六月的一个周五,但我还有一个为期六个月的游戏原画培训。到了下个周的周一,我拿着必备的工具走在那段走了四个月的路,心情还算可以。但没想到的是,我被工作人员告知游戏原画的课程在两个月后,我的心情当时就变了,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我措手不及,我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两个月干什么?我租的房子岂不是要退?总之又得麻烦一场。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为接下来的生活做打算。走在路上的时候,又莫名有一种成为自由人的释放感,感觉自己好像成为了生活的局外人——每个社会人都有些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算,每天的时间被忙碌填满,并且对生活有一种掌控感,而我却是个另类,我已经与生活毫无瓜葛了,我既不用掌控生活,生活也控制不了我,这是一种双脚脱离地面的轻飘飘的感觉,从未体验过的眩晕的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也只是稍纵即逝的,毕竟生活就像空气和水,离开了它们,还不得两腿一蹬,可能那种轻飘飘的眩晕感觉就来自于此。总得干点什么的念头自然而然地降临在脑海,那就在这附近找个短期工的兼职吧,过程挺曲折,我只讲结果,那就是我在58同城上找到一个具体工作不明确的兼职,其实就是他们给提供工作,你自愿选择,但他们是收中介费的,后来才知道,他们这种有坑骗的嫌疑。但钱也掏了,活不干的话不就“赔了夫人又折兵”了吗?他们提供的工作几乎都是体力活,但还是得干,接下来的几天,我干了不下于五种类别的活,广场发传单、饭店的传菜员、制造干冰的工厂的临时工、电影院售票员以及大型会议的接待人员,其中做的最辛苦的就是在饭店传菜和在工厂制造干冰,虽然都是只做了一天,但感觉每过一秒钟都是在煎熬,尤其是制干冰,大夏天暑气蒸人,进了车间却要穿上厚厚的大棉袄,干冰隔着手套也冻手。最轻松的当属在大型会议做接待人员的那三天,并且薪酬还比那些纯体力活要高一些,因为那个会议是国际很多的医药公司之间的贸易合作洽谈会,懂英语的薪酬会更高。
那一段时间,我俨然像一个为生计奔波劳碌的农民工,眼里只有钱,给钱啥都干。也是在那几天,我妈突然问我要不要先回家考驾照,没课上、在外乱跑也不太令他们放心。当时我就想,回家就不用干活了,岂不美哉,我一口答应。坐火车回到河南老家,开启了生活的新模式。在我家附近的一个驾校报了名,然后踏上了成为“老司机”的道路。
我是在回家的这段时间,我发现困扰我的情绪问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心情也比较稳定。平淡如水的生活不急不躁地向前推进着。在一个练完车回家的路上,我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重新上学去吧!回到家后,我拿出我的笔记本,开始思考我究竟要不要重新上学去,用笔写下上学与继续画画这两者利弊比较,内容如下:
选择继续学习画画的利与弊:
利: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能尽快工作,步入社会,赚钱早(好吗?);结婚成家也必然早(好吗?);暂时想到这些,并且前面两个到底算不算是利也未可知。
弊:还要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学习过程,也挺枯燥乏味,累;不能写作和运营公众号(当时我开始写作并运营公众号:未名谈性,后来又运营头条号:未名的情感笔记),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看书,增长知识(我比较喜欢看书);不能完成本科学历,即使是自考本科,也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不小的精力投入,并且也没有全日制的大学含金量高;不能谈“校园恋爱”,不能撩妹,享受快乐(别笑,我真是这样写的,那时候还是有比较美好的幻想的);即使是以后工作了,也要大量的熬夜(插画或原画行业就是这样),甚至没有时间做工作之外的事情;阶级容易固化,成不了所谓的“精英”;路窄,不好混,如果要跳槽的话,成本和代价也很高。
选择重新上学的利与弊:
利:211大学本科学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还可以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写作,运营公众号和头条号,也可以画画;看书,投资自己;时间充裕,可以谈“校园恋爱”,撩妹等;未来的机遇更多,成为“精英”的可能性更大;路宽,好混。
弊:要学一个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难度,但应付考试问题并不大;唯一的担心就是病情,目前来说比较稳定,信念力(?)有所回升,希望感有所提升,加上吃药巩固,锻炼身体,保持愉悦心态,充实生活等方式,问题(不确定性)也不是太大,但愿是。
从上面的利弊比较,重新上学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将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妈妈很高兴,我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更多的人,所有人都支持我,我重新上学的决心更大了。就这样,我又回到了将近两年未见的大学校园。想一想,这个决定对我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伟大的转折。也感慨,命运安排的奇妙真的是说不好的。如果没有这两个月的空闲,我真的不知道我现在在哪,当然人生是没有如果的。
回到学校后,我的状态一直很好,学习也跟得上,也到了学期末,快到新的一年了,考试没挂科。虽然并没有实现“校园恋爱”的梦想,但也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情。另外,我决定考研,对未来有更加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从事什么行业,希望实现怎样的价值。我也在一直保持看书的习惯,一直在写作,诗歌,随笔,杂文,小说,并且到目前为止,我有了三个写作计划:1.写一本我过去两年经历的书,书名叫作《时间给我力量:我与黑狗为伍的日子》,讲述人生23年来作为记忆被保留下来的经历,如何为疾病埋下的种子,和生病期间的体验,以及如何走出来的过程。准备写八万字,目前写了三万字,但愿寒假能完成,如果能出版,那就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2.写一本中长篇小说,大概六万字,这个故事是在两年前有的灵感雏形,讲述了一个关于仇恨与救赎的少男少女之间的故事,小说叫作《盛夏芊芊》,目前也是写了三万字左右,也是希望寒假里能完成吧;3.近日,我在头条开通了付费专栏,目前也在写一个叫作《实操教敏感的你炼就钝感的心》的专栏,就是关于如何克服过度敏感的专栏,希望能有人买单,哈哈,以后应该会出更多的专栏。
唠叨了很多,是时候总结一下了。23岁(2019年)这一年,是我的转折之年,发生了很多故事,悲欣交集,但总的来说,幸运更多。其实我现在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尽管前两年过得真的糟糕透顶,但一切都过去了,幸运地从炼狱中可谓是涅槃重生,并且将这份经历的痛苦化作一股力量和智慧,成为使我受益终生的财富,一切都是值得的,值得爱和期待。
2020年,我的24岁,你好啊!
注:过去的我因为过度敏感而罹患抑郁症,我用两年的时间从抑郁的沼泽中挣扎出来,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和无数的精力打造下面这套专栏:《实操教敏感的你炼就钝感的心》,希望用我的经验和思考切实帮助到有需要的各位,让你们少走弯路,直达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