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拉拉井文/马小江

2019-12-02   终南文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人不断地摸索着打井的方法,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井。我曾在临潼叶沟村姐姐家里见过一种“拉拉井”,这眼井就打在她家灶房东边一丈外的小菜地旁边。“拉拉井”是一种袖珍井,井筒直径仅五六厘米,井口斜插着一根白色塑料管,露出来的长度不到两尺,口径约一寸。管口里吐出一拃多长的细钢筋,钢筋头被握成一个三角形的拉环。在汲水时,人要抓住管口的拉环,每朝上拉动一次,塑料管口就会冒出一股水来,这时再将钢筋推进去,然后继续拉。如此反复,水流不断。从“拉拉井”打水不是很费劲,10来岁的小孩也能轻松驾驭。

  “拉拉井”对地质的要求非常苛刻,主要是地下水位不能太深,最好打上两三丈就能出水。打“拉拉井”所用的工具是三四根3米长、直径约4厘米的钢棍,这些钢棍可以通过顶端的公母螺丝连接在一起,其中一根钢棍的顶端装有一个“钻头”,这是个头部尖、尾部比钢棍还要粗一点的装置。

  打井开始前,要先选好位置,用铁锨挖个小坑,给坑里倒入少量的水,目的是让水下渗,从而使泥土变软。过上一二十分钟,打井者开始用手攥起顶端带有“钻头”的钢棍,借着惯性用力往下蹾,让“钻头”把泥土向周围挤开,之后重复上述动作。待一根钢棍大部分深入地下后,工人再套上螺丝,接上第二根钢棍,再次操起往下蹾。打井为两个人轮流干,钢棍渐渐深入,一直打到所期望的深度。

  打好井筒,下井管前,要先将塑料管子一端封死堵实,再把管口用火烧一下,最好弄成个锥形,这样利于管子通过井筒。然后用一把细锥子在管子封口的这一端扎上许多小孔,距管子封口一端约有1米长的地方也全部扎孔,之后把扎好孔的部分用纱布缠上两层。这些小孔是预留的进水孔,纱布包裹则起到过滤泥沙的作用。这些工作做完后,一个工人便捉着塑料管子一端塞进井口,慢慢往井筒里插;另一个人在后面扶着管子,小心翼翼地往前递,以免将塑料管子折断或弄出裂缝,从而导致渗水。

  下管子用不了几分钟,当管子下完后,再往管子里放置一根顶端固定有一组橡胶皮碗的细钢筋,皮碗的直径比塑料管略大,钢筋的长度则比塑料管要短。下完钢筋,最后在细钢筋的末端,用钳子夹出一个三角形的环,环处缠上些破布,便于人手来回上下抽拉。一切就绪后,再用土把管子周围填实,至此,一口“拉拉井”便大功告成。

  “拉拉井”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姐姐家的生活,她家也成为村民们羡慕的对象。时至上世纪90年代末,姐姐家里通上了自来水,那口“拉拉井”从此便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