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鉴 | 合肥水灾简史,那些年惨痛的记忆!

2020-07-05     爱上合肥

原标题:图鉴 | 合肥水灾简史,那些年惨痛的记忆!

编者按新近听闻,今年入梅以来,合肥市区累计降雨量达365毫米,为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大降雨量。同时,入梅时间和梅雨期也刷新了历史纪录。期间,市区部分区域出现了内涝,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1991年那场大洪水历历在目,29年过去,人们依然刻骨铭心。笔者又要揭开曾经的“伤疤”,用文字和影像资料,追溯那些惨痛的记忆。

历史上的合肥水灾

我们知道,合肥的得名,“受南北潮”,“夏水暴长(涨),施合于肥”,“施”即今南淝河,“肥”则指东淝河。曾有一本地官方微博对此调侃,“施合于肥……根本就是淹了”。虽是戏言,但从历史上来看,“干旱一大片,水涝一条线”,这个线便是指以南淝河和巢湖为代表的低洼河谷及滨湖地区。而其发生,又多受梅雨、台风及“低槽冷锋”的影响。

图 | 1938年 巢湖风雨中的激浪 来源@资料图片

清代府县志多有记载。笔者查询清代《庐州府志》和《合肥县志》,初步统计了各志记载情况,其中康熙县志21次、嘉庆县志26次、嘉庆府志(含巢、庐、舒、无等县)80次、光绪府志(同上)99次,以程度不同和水灾原因,分别记作“大水、水、大雨、大雨水、大雨雪、涝、偏涝、江潮溢”等。其中,最早的记录应是“汉文帝四年(前176)六月,大雨雪”。综合史料统计,自西晋元康五年(295)迄今1700年间,合肥地区发生洪涝灾害119次,其中特大水灾32次。诸多水灾的发生,导致了“害稼、坏民居、城圮、城市舟行、坝溃、漂人畜、漂溺”等发生,当局虽多有赈济,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百姓饱受水旱疾苦。值得一提的是,据史料记载,宋代隆兴三年(1164)、淳熙四年(1174)、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民国二十年(1931)等四次水灾曾冲坏了合肥城墙。

图 | 四里河与南淝河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明清时期发生较为频繁。也许是资料存世情况的缘故,笔者在统计上述数据时发现,明清时期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多,以两本府志为例,便以63次和83次占总数的78%和83%,另据1981年《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统计,自明代景泰元年(1450)至1949年近五百年间,庐州府发生特大水灾6次、大水灾7次、偏大水灾9次、一般水灾103次,总计125次。其中,清代乾隆五至十年(1741—1745)连续五年出现水灾。

图 | 施口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民国时期的合肥水灾

当然,明清时期或者更早的水灾,记载较为简略,除了方志的只言片语,其他的史料鲜少谈及。相对而言,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更加系统、全面,在水利方面出现了一批专业书刊,以及政府部门的专题报告等。资料显示,自1912年至1949年间,合肥地区出现了6次水灾,分别为1921、1931、1938、1943、1946、1948年等。

图 | 安徽省水灾查勘报告书 来源@资料图片

民国时期诸多水灾中,1931年最为严重。经笔者查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本1931年11月《安徽省水灾查勘报告书》,全书运用文字、地图、照片、表格等形式,全面阐述了当年特大洪水安徽省境内的主要情况,这次水灾被广泛认为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图 | 合肥东门大街被淹之情形 来源@资料图片

“合肥县”一节,首次阐述了合肥概况及主要河流情况,其次对此次水灾进行描述与分析,由于多日暴雨,巢湖暴涨,“水势大”而“宣泄不及,顿形泛滥”,“倒灌各河”致使河流两岸“百余里均遭淹没”,受灾地区包括了“店埠、临河集、长乐集、开城、严庄、新仓、孙家集、山有(南)馆、大烟墩、张店、龙隐寺、大王庙等处”,总计“溃破圩堤一百余处,淹没田地一百余万亩”,其余未淹耕田“虽有收成”因雨水“亦形减色”(另有资料描述道,“全境圩堤,悉被冲决,田禾庐舍荡然无存,城乡人畜死亡,不计其数”),文中还指出了“急赈刻不容缓”,“圩堤溃口”的修复工程“亦不可忽也”。文中还附有两张《合肥县圩堤溃决一览表》、两张图片、一张地图。

图 | 合肥县五里墩极高处避水居民将家具农器堆积以免漂没之情形 来源@资料图片

该文对于合肥城区受灾情况介绍不多,但从照片和地图来看,城区亦是受灾区域。其他资料则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5月)24日晨西门水闸突被冲毁,附近城墙,又被冲倒数处,洪水直灌县城,城内立成泽国,低下之处水与树齐,大街之中,人行以筏”,洪水直到第二天中午逐渐消退,洪水又导致了“货物漂流,壁宇倒塌,城区损失,已达钜万”,受灾地区到处可见“卧泥凫水,露宿风餐,儿号妻啼”。最后统计,全县受灾人口40万,死亡1730人,受灾面积640平方公里,受灾田地13.01万亩,财产损失500多万元(旧币)。

图 | 合肥县境水灾区域略图 来源@资料图片

当代的合肥水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亦出现数次水灾,1949—1989年统计,四十年间出现洪涝灾害21次。其中,1980年受灾人口达到37.95万人、重灾和特重灾13.89万人,被淹农作物59.0万亩、绝收11.72万亩,倒塌房屋1.37万间、受损1.33万间。

当然,人们至今难以忘怀、依然刻骨铭心的是1991年水灾。那是发生在1991年7—8月间,合肥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淮河和巢湖流域发大水,全市大小圩口几乎全部漫破,受灾面积13.6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长江路、淮河路及火车站一带,出现了内涝的情况。而四十公里外的古镇三河于7月11日下午决堤,仅仅23分钟便被洪水吞没,今天当人们来到这里,还能看到当年大水的痕迹,以及在抗洪抢险中的感人故事。话不多说,接下来便是一组当年的画面。

图 | 合肥市区积水 同舟共济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合肥街头发大水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三河破圩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大水淹没了古镇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古镇汪洋一片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水上半杆 浪逐三楼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解放军官兵全力营救群众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大水中的古南街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街区里的水上通道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生命线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与洪水争夺同胞生命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公路断绝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迅速发放救灾物资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安徽省灾情分布图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1991年底 环巢湖地区卫星影像图 来源@资料图片

图 | 1991年三河洪水水位线 摄影@淝南居士

近几年,大家可能对2016年洪水印象较深,这里笔者也找到了一些照片。

图 | 水漫中庙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水情灾情——巢湖市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巢湖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包河抗洪抢险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长临河古镇不眠夜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一片汪洋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合肥人民抗洪记 摄影@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

图 | 步行街发大水 摄影@TFBOYS-刘俊昊JunHo

结语

文章前半部分谈历史,后半部分“晒”旧图。文字可以描述水灾的影响,但是不能生动表现灾害对于社会生活的冲击,以及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图片有这项能力,而且更加直观,一目了然。水灾,是人们惨痛的记忆,不想回首却又难以忘怀,印象深刻而欲言又止……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日话题|

#关于那些年的水灾

你有什么故事#

快来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撰文 淝南居士

图片 淝南居士、安徽生活网特约摄影师王牌、TFBOYS-刘俊昊JunHo龚义林、资料图片

参考 《中国事变画报》、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水灾查勘报告书》《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力挽狂澜——江淮战洪图》《庐州府志》、《合肥市水利志》、《合肥市志》《印象合肥老照片》肥县志》、《梦里三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需 要 转 载 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fm_aXMBfGB4SiUwGL9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