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太平军大举进攻长沙之际,左宗棠在胡林翼的推荐下,被湖南巡抚张亮基聘任为幕僚,协助处理军政要务。张亮基对左宗棠言听计从,依靠他打退了太平军。
不久,张亮基转任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新任湖南巡抚是骆秉章。骆秉章又聘用左宗棠为幕僚,放手让他处理军事相关事务。左宗棠不负众望,将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久而久之,许多下属前来办事,不找骆秉章,直接找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去麻烦骆秉章,干净利落地处理了。
左宗棠在骆秉章的授权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湖南的官员很熟悉左宗棠,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左都御史”。不过,这时候左宗棠虽然名气很大,却没有传到咸丰皇帝耳里。直到1855年,一个叫宗稷辰的监察御史,给咸丰皇帝写了一道疏折。
宗稷辰,字迪甫,号涤楼,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九曲弄人,生于1792年。1821年,宗稷辰考中举人,步入官场,历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起居注主事、户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等职。
监察御史属于谏官,需要对皇帝的过错进行规劝,促使其改正。宗稷辰经常犯言直谏,还曾经惹得咸丰皇帝不高兴。
1855年,宗稷辰听说咸丰皇帝要前往谒拜皇陵,赶紧写了一道疏折说:“畿南州县被水,连岁用兵,民气甫行休息,籥请展缓一年。”宗稷辰的意思是,京畿地区南部州县出现洪灾,再加上连年用兵,老百姓太苦了,需要休养生息,请求延缓一年,到第二年再谒拜皇陵。
咸丰皇帝很生气,回答说:“每岁谒陵,事同典礼,如果畿辅民力未逮,亦必权衡时势,暂缓举行。今兹并未降旨何日谒陵,宗稷辰揣度陈奏,徒博敢谏之名而无其实。”这是说,虽然每年谒拜皇陵是规定动作,但今年我考虑到民力空虚,并没有下旨谒拜皇陵啊?宗稷辰这是在博得一个敢于犯言直谏的虚名嘛。
咸丰皇帝骂骂咧咧地说“此风不可长”,下令将这件事下部议处,要问宗稷辰的罪。不过没有听说后来怎么样了,相比咸丰皇帝只是吓唬宗稷辰一下。
既然没有受到惩处,宗稷辰就又活跃了起来。不久,他写了一道疏折。在这道疏折里,宗稷辰关注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的局势发展,叹息“自粤匪窜据长江,数年以来,文臣武将,能战者稀”,就算有乌兰泰、塔齐布、江忠源、胜保、张亮基、袁甲三等几个勇猛的将领,也没有好下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获罪免职。现在湖南、湖北地区,只能依仗胡林翼、罗泽南、曾国藩等人勉强支撑。
宗稷辰指出问题的核心要害“人才匮乏”后,又提出大臣不敢轻易推荐人才,“一恐其才疏而得过,一恐其遇蹇而罔功”。
接下来,宗稷辰正式向咸丰皇帝推荐了左宗棠:“臣闻见隘陋,非能尽识天下之才,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林翼(胡林翼)、泽南(罗泽南)。”宗稷辰是浙江人,左宗棠是湖南人,他们没有同朝任官的经历,互不认识。宗稷辰光是从别人的转述中得知左宗棠的事迹,就一眼看出他的本事不在胡林翼、罗泽南之下,实属不易。
当然,正是因为是转述,宗稷辰还低估了左宗棠的能力。依照左宗棠的能力而言,是要超过胡林翼、罗泽南,甚至是超过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
宗稷辰希望咸丰皇帝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得一人可以平数州,得数人可以清一路。长江虽阻,当不难分道建功,克日平定。”
咸丰皇帝收到宗稷辰的奏折后,下发给各省总督、巡抚,命令他们将左宗棠等人送到京城来,择优选用。不过,由于湖南战事紧张,骆秉章舍不得将左宗棠送走,左宗棠最终没有进京。
第二年,咸丰皇帝以左宗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有功,用为兵部郎中,赏戴花翎。兵部郎中为正五品。
对于宗稷辰推荐左宗棠之事,胡林翼也听说过。1856年6月,胡林翼在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时,提到了这件事:“前陶澍、林则徐均称为奇才,宗稷辰也已举荐。该员(左宗棠)秉性忠良,才堪济变,孜尚气节,而过于矫激。面折人过,不少宽假。”
有了宗稷辰、胡林翼等人的推荐,左宗棠在咸丰皇帝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