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声8|谢佳星:走廊两边病房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

2020-02-19     呼吸界

前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谢佳星早在春节期间就与我建立了联系,当时他给我发来的第一张照片是他的行李箱,整整齐齐的衣物,赫然两大包“成人纸尿裤”映入眼帘,我问他那是不是医生的必备品?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可能以后一整天都上不成一趟厕所,就靠它了”……他话很少,基本隔好几天才回复我的信息,但他每次和我聊到的一些内容,给我感觉他实在是既“挑剔”又“细腻”。他的视角总是“微距”的,而他提供的这些“微距”的细节,对一些新接触此次疫情的临床呼吸医生而言,或许是最需要的……


行李箱里塞满了作战用的“弹药库”:口罩、成人纸尿裤,以及补充能量的巧克力


行李箱里塞满了作战用的“弹药库”:口罩、成人纸尿裤,以及补充能量的巧克力


和许多支援医疗队一样,我们也是除夕夜晚上出发的。出发前我都不知道哪些东西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到了目的地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疗环境,一切都是未知数。我的脑子里都是各种预设和想象,直到动身开始收拾行李,我才忙忙慌慌跑去超市买了成人纸尿裤,想到前方防护物资比较紧缺,把半个多月前自己购买的N95和KN95口罩塞入行李箱。


我的老家距广州几百公里路程,我以职业敏感性早早的就想好了武汉可能随时需要全国各地的医生支援,应该做好准备,干脆今年就不回家,这样反而避免了父母刚见到我又要送我走的难过与不舍。尽管心里一直告诉自己说“见到什么场面都要稳住”,但毕竟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支援行动,到了现场看到眼前一幕的那一瞬间,我还真有点“发懵”,但我很快调整了状态。现在,我最庆幸的也是整个春节没来得及回家,一是避免了从医院回家有可能带回家的“感染源”,二是避免了让父母看到我这身特殊的装备。


光这条长长的走廊两边病房,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这样的场面让我很震撼……


现在回想起来刚到武汉的那天,一切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大家几乎都是没有时间概念地在忙碌,转眼间就过去了三四个礼拜……记得我第一天来到武汉汉口医院的时候,光这条长长的走廊两边病房,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这样的场面让我很震撼。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我来之前的想象中,都从未料到哪个科室会同时收治这么多的重症患者。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前面的人已经很累了,你的任务就是来接着战斗的”。我每天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在心里对自己说话,慢慢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和节奏。


这条长走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房间进去都是重症病人


但是,当我第一眼看到病区里的‘缓冲区’都是用木板刚隔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开始感叹了:‘他们的条件好艰苦啊’。这时我又开始有所担心,因为他们病区当时都是临时改建完成的,而病人和家属却还能够自由出入。刚开始时,这里在管理上还没有那么地严格,我想其实这对防控是很不利的。隔离效果不强,就很容易造成暴露和二次感染。不过,大家都没有计较这些,心想就把这种艰苦的环境当做一种历练吧。


医院隔离病房为“污染区”,外面就是一个“缓冲区”


前期有的医生防护服穿破了也没舍得扔……拿消毒皂或紫外线消毒之后还能继续穿好几天


我刚来这边病区时,这里只有十来个护士,人手严重不足。有的病人甚至是家属直接进来照顾的,所以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直到后面我们广东医疗队的又有60多名护士前来支援,现在才基本上缓解了护士不足的压力。并且,在病区工作的前期阶段,由于资源相对紧张,我们的一套防护服常常需要穿六七个小时,但即便如此我已经非常知足了,因为我们了解到,他们前期有的本院医生,防护服穿得都是破洞了也没舍得扔,他们会对防护服进行重复消毒,拿消毒皂或紫外线消毒之后,旧的防护服他们还能继续穿好几天。


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越能发现这里的条件艰苦和物资的缺乏,比如氧气,中心供氧严重不足,这就使许多亟待解决供氧问题的重症患者一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供氧量,许多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血氧下降很厉害。后来,我们将情况反馈给了广州,我们的钟南山基金会捐赠的100台氧气机就发了过来,后续也有补给的物资在陆续到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边物资上的缺口和压力,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说到我自己,与所有这次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一样,我的脸上因为长期戴N95口罩也出现了很深的压痕,最开始几天脸每天都很疼,非常不适应,但现在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特殊的痕迹。而你问我说对于这些不适或者休息不好的时候会不会也有什么心情上的波动?即便有感觉到身体上的不适,我也没有任何可抱怨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天职。


现在的我


那一刻我特别心疼他……只有我们再拼命地救治更多的人,才能帮到他们(患者)


在诊治重症病人期间,我曾遇到一些年轻患者,他们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曾有一个年轻女孩,带着自己的老妈来看病,老妈确诊了,女儿就天天来医院照顾。有的时候,这个女孩的妈妈心情比较烦躁,可能在配合治疗方面不是非常积极,我就听到她女儿这样对她说,“妈,我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照顾你的。”其实真的是这样,可能在以前的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我们无法去评价他们的承受力,但这次我实实在在看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担当。


谢佳星医生在隔离病房为重症患者进行检查


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他的父母都确诊了,但又不在同一家医院治疗。这个小伙子把自己妻儿很早就安顿回了老家,自己前期就去另一家医院照顾了自己母亲,前天他母亲刚刚出院他才赶来我们这边照顾他父亲,而他父亲病情发展很快,他来的时候就已经病危了。我们当时想尽办法给他父亲输氧,床旁也放置了好几个氧筒,但十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昨晚还是去世了,我们大家都十分难过。对这个小伙子我们也谈了很多,主要都是安抚他的情绪。


后来这个小伙子给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其实都怪他没有照顾好自己父亲,没有判断力。因为老妈是轻症,家属做好防护措施的每天可以进去照顾,而父亲可能比较能忍,前期病重的时候也一声不吭的,后面就进了重症病区隔离。他只顾上照顾老妈却没顾上父亲,结果父亲走了。如果他多点精力帮他父亲的话,可能他父亲就不会去世。我在跟他交流时他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听他讲了这些之后,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他。但像这样的病人也有很多,我当时心里就想,只有我们再拼命地多去救治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帮到他们(患者)了。


这里无创呼吸机型号多,管道面罩耗材多,不少医护不是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业,借此机会,分享2个操作细节方面的视频


算一算日子,从除夕那天到现在,我也算是这次的一线“老兵”了。从刚开始的熟悉环境、逐渐上手,到现在我开始独立带组,有自己主管的病例,既负责其中一个治疗组,也负责全院其他科室的会诊,虽说越来越忙碌但节奏的把握上“逐渐走入正轨”。在工作之余我们经常也会与同事们交流经验,期间曾有好几位“战友”问过我关于设备的操作细节问题,我想这会是许多医护人员都会遇到的。汉口医院无创呼吸机型号多,各种管道面罩耗材多,而医疗队不少医护不是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业的,就需要在操作方面帮他们进行科普,包括安装一些连接口、管道的选择,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领队也建议我干脆把一些操作细节做成PPT分享给大家。这次借此机会,我先分享2个操作细节方面的视频,我认为可能对来(汉口医院)支援的医护人员会有一点作用,其他医院有这种设备的也可以看看(视频中涉及患者部分已经患者家属许可):


视频加载中...


第一个视频说明:这种最常见无创呼吸机的操作上注意这几点


第一个视频我介绍给大家的是目前我们在汉口医院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呼吸机,新手在使用时要注意到它最大的特点:连接测压管。我们在选择管道上要注意,有一种管道是很长的管道,还有一种是带内测压管的管道。我们在使用时要首选这种带内测压管的管道。一些连接的操作手法在视频里详细地分享了。


第二个视频说明:无创呼吸机开关机和使用操作,以及面罩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第二个视频除了无创呼吸机的开关机和使用操作之外,在面罩上需要安装一些比如卡扣之类的配件。有一款氧气面罩有个特点:有两个接口。它可以双路供氧,如果用手动的那种呼吸机连接这个面罩,可以一个孔连接氧气,另一个孔连接测压管,它比较灵活,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现在除了完成手里的工作,我会尽快整理完这些操作方面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同道。


专家简介

谢佳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内科学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欧洲呼吸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重症哮喘、嗜酸粒细胞浸润相关肺疾病、过敏性疾病、慢性咳嗽等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关疾病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的制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十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参与多项发明专利的研发。主编《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关疾病鉴别诊断》(2020年出版),参编《喘息样发作疾病鉴别诊断》,《慢性咳嗽》等书籍。2017年获欧洲呼吸学会奖学金前往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学习。


* 特别鸣谢:拜耳(中国)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采写编辑:冬雪凝;今日头条排版:大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ZtMW3ABjYh_GJGVIr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