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孩子只是小时候听话,长大后就容易变坏

2019-10-14   大孩子家庭教育

来源 | 秋葵妈妈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表面乖巧,实际呢?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 ,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 文章细数了现代教育的“几宗罪”:

孩子做错事了,家长只会给孩子讲道理,结果是一只耳朵进一直耳朵出;家长想让孩子做得什么,得花费大量口舌,不仅效率低下,还不一定有用;没被打过的孩子,身体和精神抗压能力都低,无法适应社会;

还有不懂得尊敬父母、写作业效率低下、沉迷电子游戏等等,几乎所有常见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打太少”。 文章呼吁,有孩子的家庭必须备一把戒尺,该揍揍,该骂骂,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材 这篇看上去很像是卖戒尺的软文,结果却引来朋友圈疯狂的点赞。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拿衣架坐在旁边,效果贼好,几下就写完了。”“上次孩子在游乐园推了一个小姑娘,我马上一个巴掌打下去,让他长个记性!”“太有道理了,孩子又听不懂,打几下最有用!”

孩子做了错事、沾染了坏习惯,家长肯定是最着急的。 世界上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之所以大家最后会选择用“打”来教育孩子,实在是因为没有其他招了。 但是,打孩子短期有用,长期呢?表面上有用,内里呢?

打孩子有效,但代价很大

打孩子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道理有很简单,是因为它会引发孩子一种人类最本能的情绪,叫做恐惧。 恐惧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逼着马戏团的狗熊、猴子,克服了自己的本性,学会骑车、拍球、走钢丝,因为它们害怕驯兽师的鞭子。 同样的,被打到听话打到乖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了道理、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他们仅仅是因为怕而已。 曾经有一部叫《黑象》的纪录片,揭示了大象旅游业背后的种种残忍:无数小象出生就与母亲分离、被人类无止尽地殴打、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小笼子里。 记者问驯兽人员,大象本就是比较聪明的动物,为何要如此对待它们,驯兽人员回答说: “这是必须的,因为大象是很敏感且聪明的生物,如果不是这样残忍的训练,磨掉它们的本性,根本不能骑,更不能听指令表演节目。” 闻之人不寒而栗! 驯服大象尚且需要如此暴力,那么“调教”更有灵性的人类宝宝呢?

爱默生曾说过:凡有恐惧的地方,就不会有爱和幸福。 知乎上有几位网友是这样回答自己被打时心情的: “小时候只感觉很怕,长大了觉得恨之入骨,从未原谅。” “你永远不会记得小时候他是怎么宠你爱你的,却永远会记得他抡起手准备打你的样子。” “即使父母上了年纪,开始尊重你,心平气和地对待你,你也无法对父母自然地说出那句我爱你们。饭桌上总是特别安静。” 是的,打孩子是有效果,但是这个效果的代价是巨大的。 它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内在驱动力、自尊自爱,它最大的代价,是那一份血浓于水带来的亲密和爱。

自己被打到“乖”,所以习惯这样对孩子

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有足够的办法去应对和解决。 我们之所以会冲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动手,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已经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有些父母会说,我们小时候也被打过骂过,不都好好的么?而秉承这种观念的父母,绝大部分都是体罚和语言暴力的受害者。 我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所有人都觉得我对孩子耐心又温柔,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孩子动过手。 也很奇怪,孩子如果考试不好、把家里弄一团糟,都不会使我心烦,但是如果晚上到点不好好睡觉,绝对会惹毛我。

后来在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一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缠着加班回来的妈妈,不肯去睡觉。妈妈大概是太累了,盛怒之下打了我好几个巴掌。 现在,轮到我的孩子不肯睡觉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学会的应对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孩子一顿,打到他们不敢哭为止! 我们自身的童年经历和早期创伤,不论大小,都会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当我们情绪动荡的时候,这些经历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跳出来伤害孩子。 正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打到乖”,所以成年后的我们,也就只会这一种管教方法。 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会打孩子,仅仅是因为,这是一种不经大脑的习惯和经验使然。 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是无法学会善待他人的。 而暴力,就这样以爱之名,随着我们的血脉流传。

怎样才能不养出这样的“乖孩子”?所以,当下一次我们又忍不住要抡起打孩子的手的时候,该怎么做? 首先,请立刻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一会儿,哪怕只有3分钟。 当我们情绪激烈的时候,大脑会进入低模式进程,既负责理性决策和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开始工作缓慢。 这个时候我们会大喊大叫、行为冲动、反应迟钝、无法思考,不仅不能帮孩子什么,还会吓到他们。 相反,如果我们能离开充满压力的环境,选择去阳台吹下风、去卫生间洗把脸,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能让我们迅速恢复理智。 不要在盛怒的情况下谈控制情绪,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离开那个让人发怒的环境。

其次,如果你曾对孩子情绪失控,一定要和他们修复关系。

被打的时候,孩子的心是碎的。即便他们后来表现得没有异常,但他们的心已经有了裂缝。 和孩子进行关系的修复,就是对那些裂缝进行修复的过程。 告诉孩子,挨打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爸爸妈妈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告诉孩子,他们或许犯了这样那样的错,但是谁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并不能成为挨打的理由,永远不可以。 告诉孩子,不仅爸爸妈妈不可以伤害他们,以后谁都不可以去伤害他们。 经常被打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通常都很低,及时的修复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价值感。

最后,最重要的是告诉自己,让你无法忍受的并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你内心小孩的伤痛。 《平和式父母》一书的作者,劳拉·玛卡姆博士说过: “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正是我们遭遇心理障碍的时刻。这并非玩笑。每当孩子按下你的情绪按钮时,他只是在提醒你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会打孩子,那一定要和自己内心的小孩说:爸爸妈妈当时打你,也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个孩子而已。原谅你的爸爸妈妈,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给自己和孩子更多的机会生命的力量是顽强的,这种顽强可以体现在一棵小苗在悬崖峭壁上茁壮成长,也可以体现为一个小动物为了抗拒驯服最终伤人自戕。 孩子的成长也是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是向阳还是向暗,和我们父母的做法有关。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得很好,养孩子不是驯兽,而是种树。 当一棵树长势不够好,我们不会去骂它,只会努力去想办法,松土不行浇水、浇水不行施肥、施肥不行就多晒太阳,我们会有耐心地一个个办法去尝试。 养孩子莫不如是。

当我们觉得这一种方法教孩子不管用,那就换一种;当我们换了100种方法都觉得不管用,那就试试第101种。 这种不断尝试的过程,既是在养育孩子,也是在养育自己——我们平和有爱地对待孩子,其实也是在拥抱过去那个被不公平对待的自己。 如此,孩子和你,都拥有了再次幸福的机会。

-end-

Tips:喜欢请转发!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更多好内容,请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