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为什么会虐猫、虐狗,为什么会霸凌他人?

2019-10-31     探照灯

张英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哲学、学习哲学。虽然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包括那些30-40岁上有老下有活得很累的中年人,大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下班,为了汽车和房子,过着机械和重复的生活。

只有到了在工作和生活以外,夜深人静,在下班的班车上,睡觉前和早上醒来都会有这样的瞬间和疑问:草木一秋,人活一世。我们工作和生活,物质和精神,怎么平衡?

乃至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这么累?该怎么活得有诗意哦?有价值?我们的一生,是否就是活着本身?一段经历、一个过程?

作为会思想的人,人和不会思想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我们会思想吗?拥有选择?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好奇,去哲学世界中寻找答案。

由此,我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的作者,目前中国最红的哲学家周濂。

本文为专访之四。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作者哲学家周濂。

记者:奥斯丁写过一本书,《理智与情感》。我的问题是,在哲学和社会层面:理性与情感,那个更加重要?

周濂:休谟他就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理性是情感的努力,他特别强调情感对人的这种影响。所以,我最后讲高等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的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人的这种共情能力。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非常独特的情感,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相互分离的个体,如果能够结合成we呢?我们是如何可能呢?

这就涉及到所谓的empathy共情,共情与它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叫sympathy是同情,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很简单,empathy讲的是什么?I feel your pain,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跟你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我能像你一样去感受这个世界。

什么是同情呢?I am sorry that you are in pain,你很痛苦,我对此感到抱歉,但我不一定跟你产生了这种情感上的共振和共鸣。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初中的时候,《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横扫大江南北,所有人在看电影之前,都必须要带一块手帕。我也带了手帕,但我没用上,然后坐我边上的女生是我们班的班花,哭的死去活来,我当时特别想把手帕给她,但是又不好意思。

我觉得班花跟这部片子就产生了什么?共情。而我呢?对那个班花产生了同情,我虽然不理解她为什么哭的死去活来,但我真的为此感到很抱歉。所以,你会发现共情和同情它其实是有差别的,产生同情不一定需要共情。

还有呢?你不但可以在不产生共情的情况下做出同情的善举,你也可以在产生共情的情况下面不做出同情的善举。

记者:在很多社会事件发生后,不同的人不同阶层利益不同,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同情、同理为什么这么难?

周濂:比如说一个高三的考生,他抱怨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这样子的话你可能会产生共情,因为你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是你觉得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并不需要去同情。

更多的人是产生了幸灾乐祸的一种感觉,你也有今天对吧?因为共情越大,所以不同情的感觉就越强,幸灾乐祸的感觉就越强对吧。

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产生强烈的共情,但共情没有激发同情,而是激发了另一种感情,就是幸灾乐祸,甚至是变态的那种折磨他人的那种欲望和冲动。

所以我要说什么呢?其实我想说,我们在共情的基础上面是什么?同情,这是现代人非常急需的一种情感教育,尤其是中国人。

记者:为什么?

周濂: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小时候干过粘知了,还有钓青蛙?我今天夏天的时候,特别想让我女儿布谷感受一下我儿时的快乐,因为我觉得太好玩了。

我就去找了一根非常长的一个竹竿,我们当年是用蜘蛛网,后来发现找不到那么粘的蜘蛛网,所以就买了双面的不干胶,然后我带她去粘那个知了,一粘就粘下来一只。我跟我女儿说,爸爸以前是会粘到几十只知了,然后用火把它给烤了吃的。

然后我女儿发现那个知了非常痛苦,不停地在扑腾翅膀,说,不可以吃,要把它放生。

我说好吧,结果发现粘的那个知了翅膀粘的太牢了,以至于我在揭的过程当中,那个翅膀就被我们弄断了。那个知了后来就飞不了了,只能在地上扑腾,我女儿就特别伤心,说不知道这个知了是老知了还是年轻的知了。她说如果是老知了,它看过这个世界很久了,也无所谓,如果是年轻的知了的话,就太可怜了。

我当时就觉得:我小时候就有非常残忍的这面,当然我只局限于粘知了和挖青蛙,没有发展到虐猫和虐狗这个程度。

记者:现在社会上,很多孩子为什么会虐猫、虐狗,为什么会霸凌他人?

周濂:因为什么?他们缺乏爱心,缺乏人性的教育,共情的能力,也缺乏同情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他说,其实人的道德有六大心理基础,分别关乎六个两两相对的概念,六对两两相对的概念。分别是关爱和伤害、公平和欺骗、忠诚和背叛、权威和颠复、神圣和堕落、自由和压迫。

他说,你为什么成年之后会持如此这般的政治立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从小到大的这个情感教育是有侧重的。比如说自由主义者,他就更偏爱于前三种道德的心理基础,他强调关爱和伤害、公平与欺骗、忠诚和背叛,他更关注这三对概念。

然后自由至上主义者,他可能更关心的是自由和压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不长的人生经历。我从小到大,社会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不断被教育和社会强化的。

我始终认为,理性的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与此同时情感的教育,我觉得可能是理性说服能力的基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TEKJG4BMH2_cNUga7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