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曾经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一本《红楼梦》,会发现大观园中美丽聪慧的贵族女子们没有一个以幸福收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心酸。有人说惜春是幸福的,她遁入佛门,不再为世俗所累;有人说探春没有那么悲惨,虽然远嫁,但是她的才华和能力不会像迎春一样任人欺负。但是,认真一想,会发现她们的头上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那就是封建父权和婚姻制度。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使人惊醒,使人恐惧,使人哀悯,也振奋人心。《红楼梦》中的"四春"的悲剧,正是如此,出生在锦衣玉食的官宦家中,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四春"是贾府中的四位小姐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曹雪芹取名常常有其寓意,"四春"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原应叹息。在曹雪芹的笔下,四春的悲剧命运不仅是那个时代贵族女子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中所有女子命运的缩影。如果豪门出身尚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那么平常女子更没有发言权。她们的悲剧是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是在皇权、父权社会中女子走向悲剧的必然结果。
一、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女,她从小由贾母教养,因为贤德淑良,进入宫中做女吏,后来才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看元春其人,是有着良好的品德的。首先,她孝顺和慈爱。小说第十八回写道:"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从这里看出元春为母亲分担,所以非常怜爱宝玉;在宝玉年幼时就亲自教他读书,"如母子"三字道出了元春对弟弟的疼爱。其次,她不尚奢华、清醒理智。在元春省亲时,她看到奢华的大观园,多次告诫家人说:"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在整个家族都恨不能极尽奢华之致时,元春理智的告诫不能奢华铺张,将有隐忧。所以"三春怎及初春景",元春应当是四春中最美好的那一个。
但是任是嫡女的身份、高尚的品德,元春也没有逃过身不由己的悲剧。封为贵妃,这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荣耀,她背后的家族也凭着其得势而更上一层楼。可惜的是"国舅老爷"们依仗她的地位横行霸道,她无法劝导他们改邪归正;朝中臣子因为"圣春尚好"来决定自己对贾府的攀系,这种判断标准让元春近乎成一个政治工具,她的个人生活全部毁灭,最终死在富贵的装点下。
全文元春的描写并不多,最让人唏嘘的是,在热闹团圆的省亲一章中,独独元春"满眼垂泪",一个人要回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在管制森严的皇宫中,她的心中有着无法为外人道的孤独和心酸。而亲人的态度呢?父亲贾政也只是回她要好好服侍皇上,贾家才能有"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元春最终生病而死,随之而来的是贾家这棵大树的"树倒猕猴散"。她离开了亲人,没有朋友,自己的情感再也无处寄托,华丽的皇宫实际上是毁灭她幸福的囚笼,但她的人生换来的只是贾府的一时之盛,因此,元春的凋零,有着更加非同寻常的虚妄感。
二、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迎春是贾赦和一个妾所生的女儿,在注重女子出身的封建时代,迎春和探春在出生时就带有命运所致的悲剧性。
迎春性格虽木讷老实、逆来顺受,却有着独特的温柔善良。在黛玉的眼中,她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温柔沉然,观之可亲"。寥寥数语,就让读者很自然地对迎春有了亲切感。迎春在人才济济的众姐妹中,才质平庸,但她擅长下棋,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她生性好静,在众人都在热闹地写菊花诗时,她却"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曹雪芹笔下的迎春,真的是一个观之可亲、娴静美好的女子。
可惜,迎春想活得平静,却没办法永远让生活平静下去。胆小怕事、软弱不争,这些性格和处世上的退让使她屡次被人欺负。连小厮都说说:"二姑娘的诨名叫,戳一针也不知道嗳哟的。"奶妈敢偷她的首饰去作赌本,丫鬟被赶出去她不敢为其求情。最终,迎春毫无选择地被父亲嫁到孙家去抵债,五千两银子就此葬送了她的一生。丈夫孙绍祖是一个浪荡子弟,好赌嗜酒,骄奢淫逸的毛病一样不少,迎春略劝,就被他打骂虐待。走投无路的迎春回到家里时啼哭着向家人诉苦,王夫人也只是说"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其实,在这里迎春就注定了会被逼向死亡,所以她心如死灰,说:"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
贾家的衰败让她在孙家得不到尊重,性格上的软弱让她无法保护自己,更无法勇敢地抗争,而父亲的自私和无情将她推向了魔鬼的深渊。所以害死迎春的,不只是孙绍祖的残暴,还有父权的不可违抗和不平等婚姻制度对女子身心的残害。
三、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递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的女儿,是元春的妹妹,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她被称为号"三刺玫",是作者用饱含同情和无奈的笔触塑造出来的女子。
在黛玉的眼中,探春是美丽而很有神韵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谷。"探春的能力和性格与迎春截然不同,虽然也是庶出,但她聪明好强,精明能干,小厮兴儿向尤家姐妹介绍贾府人物说探春:"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再加上她的母亲赵姨娘更是个不齿的人物,探春在贾府的处境岁说是主子,却被下人看不起。但是她性格要强,而且十分聪明理智,当抄检大观园时,她当众打了抄检者的一巴掌后,大怒地说到:"你是什么东西 ,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 ,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跟前逞脸!如今是越发了不得啦!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啦……"她言词锋利,气势不像一个手无寸铁的姑娘,用合情合理的方式挽回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打压了贾府下人过于嚣张的现象。
探春不只是聪明,还十分有远见,这一点甚至超过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凤姐。在贾府的众多男女中,她清楚地预见了贾府的未来,抄大观园时她曾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贾府的灭亡是从内里败下去的,探春的话也一语成谶。探春的不幸在于预见了贾府的衰败,却无法劝阻;庶女的出身,让她一出生就带着悲剧色彩;聪明能干,却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婚姻被安排,挣扎也没有用。
四、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是贾敬的幼女,贾珍的妹妹,在贾府的众姊妹中,除了元春,惜春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可惜贾敬一味炼丹,贾珍也不把她放在心上,虽是侯门千金,却没有人为她的未来打算。
长期的缺爱,使惜春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冷。抄检大观园,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清清白白",避免听见"不堪的闲话", 她赶走了没有过错的入画连尤氏也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惜春亲眼看见了元春为了整个家族的牺牲,迎春作为物品一样的抵债,探春强烈却无奈的反抗,在一个个青春生命走向悲剧时,她毅然决然皈依佛门。在《红楼梦》中,宝玉是真的在经历一切事变之后而大彻大悟,而惜春并非如此,她愿意守着青灯古佛并非是看破了俗世,而是逃避不能支配的命运。
在惜春的曲子《虚花悟》中,唱着:"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就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清醒而痛苦的惜春要出家为尼,来保住自己的清白,远离污浊,而判词中的"独"字已经透露出惜春的真正心境,是孤独的,是凄凉的。但是试想惜春真的能远离是非吗?看看妙玉,如果贾家失势了,孤立无援的惜春又如何在佛门清净地生存?
结语
四春的不同悲剧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女子的缩影,在封建强权之下,她们终究只是皇权、父权、夫权的牺牲品。令读者恐惧而悲伤的是这样的女子无论如何美丽、如何抗争都摆脱不掉无法主宰的命运,我们为其哀、为其怒,更应该从其悲剧中获得警醒。而曹雪芹将她们的青春生命中的才华、智慧、美丽、善良一一描写出来,对她们唱了一曲"原应叹惜"的挽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Q1nqXQBd8y1i3sJYs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