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小麦过程中,为啥会发生冻害?该如何做好预防和补救措施?

2019-12-19     天下农书

“三九四九、冻死老狗”,入冬以后,北方地区气温较低,越冬小麦容易发生冻害,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都会产生影响。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麦发生冻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冻害是由于生态条件超出了冬小麦抗冻能力而引起的,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品种抗冻特性、降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和低温来临的早晚,且与播期和播量、土壤质地、整地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有很大关系。防御小麦冻害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布局

冻害的发生与小麦品种的抗寒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选用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防御和减轻小麦冻害的有效措施。各地在选用小麦品种时,应根据当地的生态和生产条件,并结合品种适应性、抗寒性鉴定试验,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避免因品种抗冻性差造成大面积冻害和减产损失。根据科学试验和多年生产实践,黄淮冬麦区由北向南,应依次选用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宜选用半冬性品种,适当搭配耐寒性较差的春性品种;各地都要严格禁止抗寒性差的偏春性品种跨区种植,以免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提高整地质量,镇压踏实土壤

生产实践中发现,土壤结构良好、整地质量较高的田块冻害轻,土壤结构不良、整地粗糙、土壤翘空或龟裂缝隙大的田块冻害严重。因此,播前需深耕细耙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的整地要求。对于秸秆还田、旋耕的地块,必须耙实耙好,踏实下层土壤,避免因土壤翘空悬松,易旱易冻而导致黄苗死苗现象发生。


(三)掌握适宜播期,防止麦苗旺长

农谚“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麦苗壮”,说明播种过早或过晚均对小麦安全越冬不利。各地生产实践表明,晚播弱苗和播种过早形成的过旺苗,由于植株体内养分积累少或消耗过多,分蘖节中贮藏的糖分少,抗冻能力弱,遇到骤然降温天气极易遭受冻害;而适期播种的麦苗由于生长健壮,植株体内,特别是分蘖节的含糖量高,抗冻能力较强。

(四)适时进行冬灌,注意增温保墒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可缓冲地面降温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因此,适时冬灌是预防小麦冬季冻害的有效措施,并且可为小麦春季生长蓄足水分,达到冬水春用、春旱冬防的效果。

小麦冬灌一般应掌握“三看一适”(看墒情、看温度、看苗情、适量浇水)的原则。


(五)物理与化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植株抗冻能力

利用柴草燃烧后的烟幕进行熏烟是一种古老的防霜技术,其主要原理:减弱烟雾中下垫面土壤的有效辐射;发烟混合物燃烧时和烟雾形成时发出热量;水汽凝结在烟的吸湿粒子上时释放出热量。

小麦冻害后一般不可轻易毁掉发生冻害的麦田,而应及时采取追肥、浇水、喷洒生长素等补救措施,促使受冻害麦田尽快恢复生长,尽可能降低减产损失。

麦田发生冬季冻害后应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追施氮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

如果发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2次追肥。第一次在田间解冻后每公顷开沟追施速效氮肥尿素150千克;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或挑旗期每公顷再开沟追施尿素150千克。追施肥料时要结合浇水施入,以促进肥料溶解,利于植株吸收。由于磷素具有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的作用,因此,缺磷地块可以将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对于仅叶片冻枯,幼穗尚未冻死的一般受冻麦田,早春应及早划锄,保墒增温,促其尽快恢复生长,并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2.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

由于受冻麦田植株的养分消耗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应根据麦苗生长发育状况,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并注意在籽粒灌浆期实施叶面喷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3.江淮地区应注意清沟排渍

对江淮地区受冻的小麦,要做好受冻麦田的清沟排渍工作,以养护根系,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以保证叶片能尽快恢复生长和促进新分蘖的发生,供给成穗所需要的养分,达到尽量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MeZJm8BMH2_cNUg8r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