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风俗,不但南北方不一样,既使是相邻的县或乡,也有不一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牟平城西南的观水公社及周边地方的年俗,便颇有几分地域特色。“腊月腊,过年话”,说的是一进入腊月,过年的话题就多了起来:各家要商量给家人添置新衣新鞋帽;街坊邻居在“茬拉”和谁家合伙做包豆腐(那时生产队分的豆子有限,很多家不够做一包豆腐的,而集上也没有卖的);生产队在算计杀几头猪才够分的……
年俗真正的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正月初九结束。
腊月二十三这天,各家和各大姓氏的祠堂要把供养(祭奠)先祖的家谱、宗谱、供品和香烛布置好,祠堂要留专人值守,香要昼夜不灭,蜡烛要彻夜有光。
“二十四,大扫除”。扫陈灰,除旧痕,扫晚了,恐怕会把做好的食物弄脏了。
“二十五,做豆腐”。之所以要提前几天做好,是为了冻些冻豆腐,以备熬大菜和炸豆腐条用。那时能买到的肉很少,有些菜里的荤味儿只好以炸豆腐代替。
“二十六,熬骨头”。要把猪头、鸡鸭等难煮和煎炸类的东西做好。
“二十七,面食挤”。把饽饽、糕、豆饽饽等面食类蒸好。
“二十八,把家刷”。用石灰水把屋内彻底刷一刷,如果刷早了,就被蒸煮时的水汽和草木灰给弄脏了。
“二十九,地里走”。这时,要把正月间用的白菜、萝卜等从窖里搬回家。
年三十的讲究就更多了。一是凡要动用铁器类(锨、镢、锤、剪、针等)和扫帚、条帚的活计,都要在这一天干完,如果初一动用,被认为是不吉利(说动铁器有凶险,动扫帚要破财)。二是吃的讲究,早饭吃白菜加豆腐丁、粉条和肉滋啦馅的发面包子;午饭吃小米干饭(有的生产队会种点旱稻,但收成还不够喝顿粥的,所以大多还是谷黍类做的米饭); 晚饭是面条(有的村因姓氏而异,有的讲究吃面条,有的却是吃饺子)。三是年三十晚12点要“发纸”,男主人率家里的男丁穿戴整齐,给先祖和众神点香烧纸、跪拜、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接着,晚辈要向长辈叩拜问好,全家一起吃团圆饭:一个大枣饽饽——个头儿比其它饽饽大一到三倍,每人要吃一块带枣的,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一盘鱼,寓意家人旺盛、庄稼丰盛;还要吃芋头,寓意年丰、余头多。
正月初一到初九,也有些讲究。年三十晚上吃过团圆饭后,男主人要带领男丁,先去本姓族祠堂祭祖,再去本姓族支没出五服的长辈和同辈年岁大的家去拜年。女眷们则在家里准备初一早晨吃的饺子。初一的饺子,馅只能用蔬菜加点猪肉,因为“猪”与“足”同音,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还要包入硬币、枣等。包好的饺子在摆放时,也是有讲究的:年三十包好的饺子,要摆成圆形的,寓意团团圆圆;初一包好的,要顺(箅帘的竖向)着摆,寓意顺顺利利。
接着就是走亲戚:初二去姑家;初三去干爹家、姥姥舅家、岳父家;初四、五、六可去姨等其他亲戚朋友家。初三因要撤供送神,还要吃饺子。
还要敬拜家禽畜等,从初一到初八,依次为“一鸡二狗三猫四兔五猪六羊七人八谷”,轮到哪一个,主人要烧香祈祷几句,还要喂好一点的饲料。初七这天是“管小人”(小孩)的,全家人要吃面条,意为“揽”住。初九要去赶庙会,敬拜天地神,祈求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正月十五扭扭秧歌,早、中、晚分别吃包子、年糕和饺子(那时农村没有吃元宵的习俗),这个年就算过完了,只等来年另打锣鼓再开台了。
文 / 吕晨光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 烟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