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下有句农谚,“过了初九照旧”。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到了正月初九,该请的客请了,该走的亲戚走了,喜气洋洋的春节到此结束,新的一年又打上头了。
别看此时仍是数九寒天,大地还没解冻,有时天空还会飘起雪花,但农人的忙碌已经悄然开始。最先着手的就是备耕,要修理农具,要拾掇地里的杂物,还要运送春肥。备耕,就是为春耕做好一切准备。
备耕虽说不像农忙季节那样起早贪黑地忙活,但也不可松懈。因为,“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节气不等人,用来备耕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40天,需要干的活儿却不少。各个生产队无不合理搭配劳力,分头进行。
修理农具是备耕的主要内容之一。农具的好与赖,直接影响到春耕生产的进度与质量。但修理农具又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计,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了的。在大集体生产年代,每到备耕时,队里就会安排几个老把式,蹲下身子将去年用过的所有农具整修一遍。犁脸松动了要牢固,犁尖磨小了要更新;耧腿坏了需修理,牛耕绳断了需对接;耙刺少了要添补———这些都是春耕生产的必备家什,哪样都不可糊弄。
自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过去那些老农具似乎都派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耕地用手扶拖拉机,既快又深,不仅省去了养牛的麻烦,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自然,修理农具那些事也就免了。
在大集体生产那阵子,每个生产队有一百五六十亩地,除去麦田,少说也有七八十亩春地,用来栽种地瓜和花生。运肥是个出大力的话计,主要由队里的强壮劳力来完成。每人推上一辆独轮小车,一边绑着一个条编筐,先推集体饲养院里积攒了一冬的牛马粪,推完了再逐户推社员家里的肥。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猪,再加之人粪尿,每户街门口都有一大堆肥。生产队推私人户的肥不是白推,是给报酬的,每车4分钱,几乎等于半个劳动日,且有专人负责统计。为了控制攒肥质量,队里做过明确规定:达标的肥一车记4分,不达标的肥一车半记4分,再差一点的两车记4分。每辆小推车配有一名拉绳人员,多数是青年妇女或者半壮小子,主要是帮忙装肥,或上塂时后推前拉,以节省推车人的体力,加快送肥速度。
拾掇春地是最简单的活儿,不用技术也不需出大力,这些活儿自然落在剩下的老弱病残者身上。他们带着铁锨和篓子,逐片下地拾掇。每到一块地首先要看看地头路怎么样,被雨水冲坏的路进行添补修整,为运肥队伍提供方便。进了地里,从这头拾掇到那头,特别是地里有些小石头要捡到篓子里,然后再提到地外扔掉。除此之外,在我们山区拾掇地,主要是修补地堰。由于过去一年雨水冲刷,加之排水沟没有处理好,有不少石头砌的地堰被冲塌,因为那时农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就一直拖到来年。砌地堰时,首先要把埋在泥里的石头扒出来,将根基清理好,再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往上砌,边砌边往里面添泥,确保砌起来的地堰牢固,有个别塌得较大面积的地堰,两三个人要忙活一天才能砌好。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砌地堰是个慢工活,来不得半点糊弄,若是砌的地堰不到雨季就塌了,那是打脸的事儿。砌地堰还有一个特点是,几个人凑到一起可边干着活边拉着家常,赚个心情舒畅不说,不用出大力工分还不少得,所以大家都不愿掉工。
文 / 矫寿功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