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但因为婴幼儿阶段,宝宝的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大小便控制能力不强,所以“撒”的本领还需要家长进行引导。
老一辈人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大小便意识,会直接进行“把尿”。随着科学育儿观念的提倡,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另一种“新型催促式”嘘嘘现象又开始流行起来,很多家长都不小心犯错。
案例
谢敏自从生了儿子后辞职在家带娃,从职业女性摇身变为了全职妈妈。
带娃之路一点也不比职场打拼来得轻松,因为没有经验,谢敏一边自己摸索,一边跟着周围的人学习。
转眼孩子就到了蹦蹦跳跳的一岁半。周围的人提醒她,要尝试训练孩子定时小便,否则以后上幼儿园尿裤子就闹笑话了。
从隔壁宝妈那里学来的经验,谢敏开始定点提醒孩子嘘嘘。近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改为了:“时间到了,宝宝来尿一尿。”
可没想到儿子似乎很排斥谢敏的催促行为,每次催促嘘嘘的时候都不会乖乖就范,通常谢敏“三催四请”后,儿子才会配合行动,但每次也只会尿几滴。
在一次例行儿保检查中,谢敏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医生,这样训练儿子定时小便的方法是对还是错?没想到医生却当面批评她“胡闹”,做错了还不知道。
医生解释:通过定点提醒孩子大小便,表面上看是由孩子自主完成大小便,实际上仍旧是家长的行为为主导。这种情况同样会破坏孩子的排便控制系统,虽然看起来与老式强制式把尿的形式不同,但是两者本质上区别不大,这种催促式嘘嘘具有同等的危害性。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跟谢敏一样犯了相似的错误,认为定时催促嘘嘘是训练孩子正常排便,但效果适得其反。
继“传统把尿”后,催促式嘘嘘也被医生划入育儿陋习中,同等危害
1.影响孩子正常发育
成长发育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如果有排便的需求,大脑会传递这方面的信息,很自然地去完成小便的行为。
如果强行的去提醒,催促孩子尿尿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本来大脑没有便意的信号,但是却不得不去上厕所,就容易导致排便功能发育障碍,括约肌功能发展滞后,孩子自主掌握排便时间的能力会比同龄人更迟。
本来大脑没有便意的信号,但是却不得不去上厕所,就容易导致排便功能发育障碍,括约肌功能发展滞后,孩子自主掌握排便时间的能力会比同龄人更迟。
2.导致排便能力下降
催促式的嘘嘘会让大脑产生错觉,会让孩子无法正确的感知排便意愿,如果长期的需要家长提醒催促。那么在排便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当没有这种提示出现的时候,往往不会去主动排便。
3.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影响
催促式的嘘嘘会导致孩子反应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尿床的现象,当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性格缺陷、和同学朋友不合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孩子个人健全人格的建立也会产生危害。
所以说催促式的嘘嘘,属于育儿陋习,这种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家长应该及时的避免和纠正。
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养成自主排便的习惯呢
1.顺其自然
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强行的去介入去干涉,即便孩子有时候出现尿裤子的现象也不要大惊小怪,这只能说明孩子并没有自主掌握排便能力,等稍微长大一些,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2.进行精神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完成小便或者是大便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一定的口头奖励,多去称赞,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会起到促进作用。
要想让孩子养成独自排便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可以让孩子从了解便盆开始,然后到学会使用。
当孩子有大小便的反应时,可以帮孩子脱掉裤子,等长大一点后可以便可让他们自己动手。每次当孩子完整地完成整套排便工作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继续保持下去。
关于训练孩子自主小便,您还记得当时用了怎样的方法吗?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