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在中国,从1990年到2017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未标化年龄)上升了155.4%,年龄标化死亡率上升了20.6%。因此,高质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对于制定CVD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2019年8月9日,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影响因子:17.42)发表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和马长生两位教授的述评文章,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经费资助:近10年来CVD研究项目获得的总体资助显著增加
2018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CVD相关的研究项目共有594个,总资助基金达到了2.59亿元人民币,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0倍。自2016年启动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以来,已有超过50多个CVD相关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经费支持,总资助金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
除了政府资助以外,企业对CVD研究项目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中注册的中国CVD研究项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研究是由企业资助的。
研究项目:中国CVD研究结果在业界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截至到2019年7月,中国大陆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中注册的临床研究有接近1.5万个项目,这几乎是2016年注册数量的两倍,其中CVD有关的临床注册试验共有2093个。
值得注意的是,几项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著名的BRIGHT研究(韩雅玲教授团队:比伐芦定与肝素或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CSPPT研究(霍勇教授团队: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卒中预防的社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和DKCRUSH-V研究(陈绍良教授团队:DK-Crush术式与Provisional术式处理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此外,国内还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的注册研究,如CCC研究(赵冬教授团队: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PEACE研究(蒋立新教授团队: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和China-AF研究(马长生教授团队:中国房颤注册研究),来自这些注册研究中心的数据也将促进和提高中国临床研究的质量。
论文发表:国际期刊发表数量居多,但质量仍待提高
2017年,中国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超过36.1万篇,占论文发表总量的18.6%,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尽管中国作者发表了3000多篇关于CVD的研究论文,但是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尖杂志,如《Circulation》、《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的论文只有27篇,由此可见,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和论文质量是在未来研究中需要亟待改善的问题。
未来方向:中国CVD研究质量将在十年内有望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尽管中国CVD研究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CVD治疗和预防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上所述,我国科研论文的质量落后于数量。因此,现在亟需高质量、精心设计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将在未来产生强大的临床数据并最终影响临床实践。由此,作者提出了4个可以努力提高CVD研究质量的方法:
(1)临床研究要更多的注重提高研究质量而不是数量,尤其是要关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注册研究;
(2)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加大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力度,以提高医院出院患者数据和医保系统数据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3)加强科研能力的建设和培养,以促进多方合作和提高研究质量;
(4)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在学术会议和高质量期刊中发表研究结果。
作者预测,改善中国人的心血管健康,推动心血管研究向前发展,通过政府、行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中国心血管研究的质量将在十年内不断提高,最终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Liu J, Ma C. Current state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 China. Nat Rev Cardiol. 2019 Aug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