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感谢你帮我们实现

2019-10-30     亚马逊Kindle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问题:“现代社会为什么侠义精神越来越少了?”

答案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提到了一个人——金庸。

在中国人心中,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就是“侠义”最好的代表。金庸先生说武侠小说的精神就在于“侠”。

在他笔下的,郭靖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面对蒙古军的步步进犯,他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城破身死。

一身侠骨义胆的乔峰,身为契丹人,却被宋人抚养长大,变成萧峰的他无法化解辽宋之战,最后以一己之死求取了两国难能不易的10年和平。

金庸生前曾这样解读“侠”:“武侠精神重在‘侠’字,侠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主持正义!”

可以说金庸把中国人自战国时期就有的侠义文化在现代社会推向了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高峰。从荆轲刺秦王开始,历史上的侠士们就开始演绎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不为金钱,不畏权势,笑看生死,从容取义。

倪匡曾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

这中间的原因,除了故事的精彩之外,必然还有那其中能引起所有中国人共鸣的侠义之气。正如李白《侠客行》所描述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今金庸已功成身退,但他笔下的一个个侠肝义胆的侠士形象,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仍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般,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的武侠梦!

01

一门七进士

叔侄五翰林

青年查良镛

金庸原名叫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查家,查家是典型的名门望族,享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

查家人才辈出,穆旦是他的同族兄弟,蒋百里是他的姑父,钱学森是他的表姐夫,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他还有个鼎鼎大名的表哥,徐志摩。

查良镛族亲图谱

1941年,金庸中学毕业,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战火中金庸离开了家乡。

他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重庆,考入政治大学,学国际法。当时国民党政府时时有向日本求和之意,很多教授就经常宣传“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顾全大局”的思想。结果等某次政府又派人到学校宣讲这套理论的时候,金庸和同学就事先在黑板上写下了“青山白骨”四个字,暗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后来金庸就因看不惯训导主任一篇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便在壁报上毫不客气的写讽刺他的话,因此遭到学校开除。

随后,金庸辗转来到了上海,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1948年,金庸24岁,从法学院草草毕业。正巧这时上海《大公报》刊出广告,招聘两名电讯编辑,金庸经过反复筛选顺利入职。从此,跻身报业。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

02

南来白手少年行

立业香江乐太平

1952年,金庸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当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白鹤门与太极门设擂比武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于是灵机一动,决定邀请编辑陈文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

小说连载后引起轰动,自此打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这部小说叫做《龙虎斗京华》,陈文统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梁羽生”。

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

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 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查良镛推辞说, 我从来没写过小说啊。总编辑说,没关系,你就试一试。

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提起笔,带着一身侠气开始书写荡气回肠的江湖故事。

《书剑恩仇录》

武侠小说中的高手独步武林前,往往要修炼数十年,查良镛也是如此,殊不知,他在年少时的日积月累已汇点滴成江河,化作深厚的内力,为他今后笑傲江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冬春交际的夜晚,他刚完成《书剑恩仇录》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之后十七年间,金庸创作了共计15篇长、中、短篇武侠小说。分别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越女剑》、《笑傲江湖》、《鹿鼎记》,无一不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被称为“ 现代华人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小说家 ”

03

记录人间苦难

讽喻时局之殇

1959年,金庸离开《大公报》,和昔日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了《明报》。他回忆初创时压力很大,每天一睁眼,就欠两千字的稿子,小说和社论各占一半。

“我的写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 人们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说,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副业”。他的主业是办报纸,“报纸要吸引读者,那么我写点小说就增加点读者。”。

三十三年间,金庸亲笔撰写了社评七千多篇。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动荡,主打武侠小说的《明报》严肃起来,金庸在社评中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不再提“美丽、活泼”。他持续在公众面前发声,有人甚至放话: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他上了暗杀的黑名单,一度出国逃难。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潮终于蔓延到香港。《明报》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就在那一年,金庸笔下诞生了一个新的英雄——令狐冲。

六神磊磊觉得,《射雕》里的人物,基本上严格分为正反两派——正派的以洪七公为首,代表爱和正义,反派以西毒为首,代表恶与贪婪,双方往来厮杀。而十年后的《笑傲江湖》,“那些概念、边界,都被金庸像顽童一样搅浑了。”

写下这本“政治寓言”时,金庸已过不惑之年。借风清扬之口,他说出“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狗臭屁!” 借任盈盈之口,他写出对被心中权力欲驱策之人的同情——

“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在武林中名气越来越大,往往性子会变。他自己并不知道。东方叔叔是这样,我担心爹爹,说不定也是这样。”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金庸渐渐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1981年,邓小平接见了他,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专程绕道香港与他单独会晤,希望在香港问题上他能站在英国一方、金庸则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香港必须归还中国。他强调了两点理由:第一,香港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应该归还;第二,你签的条约说定是99年,现在到期了,就应该守信用。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他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组成员。1988年,他又与查济民提出“双查方案”,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庸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大侠我不敢当。我喜欢那些英雄,不仅仅在口头上讲侠义,而且在遇到困难的危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险就往后跑,我自己正是这样努力去做的。远离危险躲在后面的人,这样卑鄙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可以说,金庸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侠的定义。

04

笑傲江湖成绝响

人间再无侠客行

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金庸把自己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1993年底,明报董事局发表启示,表明金庸在明报集团保留了25%的股份,计划于1996年底之前分批出售。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隐退。

如同江湖里那些绝世高手一般,“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耄耋之年的金庸选择作为一名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金庸归隐江湖,做回了查良镛。

金庸获 “ 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

一代武侠宗师,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永远谦卑好学的人生态度,或许就是他立于武林巅峰的功法秘籍吧。

有人曾经问金庸:“ 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前半生纵情恣意、潇洒人间,后半生心怀敬畏,云淡风轻,他活成了自己笔下的武侠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为了致敬金庸先生,我们特别推出一款“金庸限量典藏礼盒”。内含Kindle定制侠义保护套及金庸小说全集兑换卡等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金庸限量典藏礼盒-

套装礼盒内包括:

  1. 全新Kindle Paperwhite 8G墨黑款
  2.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新修版)书籍兑换卡(价值499)全36册 Kindle官方正版
  3. Kindle定制侠义保护套天猫独家定制
  4. Kindle定制礼盒天猫独家定制
    必入理由

现在购买“金庸限量典藏礼盒”

更享全年最低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CfbHm4BMH2_cNUgSp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