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下午,趁一场大雨刚停,独自开车前往安吉彭家寻访古村,途径潢汰渡、洛城,其中洛城为南朝梁代南城人周迪在此屯兵据守所筑八城之一,清代临川人黄石鳞口占绝句:“传说周军筑洛城,到今血食拥铙钲。梁皇九庙牺牲废,不及他年盗贼情。”黄汰渡滨临抚河北岸,数百年前临川青泥黄氏迁此时设有大渡,以撑船为业,故名黄大渡,后谐音雅名为潢汰渡。黄汰渡一带曾经属于临川县管辖范围,如今则以抚河为界,抚河北岸黄汰渡一带划归金溪县管辖。
眼前是青黄的稻田,若隐若现的远山。
一路上,望见车窗外的远山还笼罩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似乎又在酝酿着下一场的大雨,路边是一望无垠的青黄稻田,即将又到“双抢”时节。
彭家村门楼
安吉彭家村位于江西金溪县琅琚镇,为彭氏血缘村落,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金溪地名志》载:“彭家,处琅琚西北4公里的琅琚河南畔上,42户,201人。<彭氏族谱>: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彭文兴、彭武兴从福建禾坪迁居至此。”
村庄东门
在村庄入口处,有一彭家村门楼,村庄四周依然保存古代修筑的围墙遗址,旧时设有东门、南门、北门三处关门,俨如一座城堡。东门位于村庄东边,现存一新一旧两座关门,前方为一方清澈的水塘,岸边树立着四对旗杆石,象征彭氏家族在科举功名上的成就。在古代的最初规定是考取举人以上科举功名者才能立旗杆石,之后人们对这个规定渐渐地淡化,一些家族中有考取秀才之类就立旗杆石。
村庄南门,匾额刻有“拱南”二字。
院门
四幢并列而立的赣派民居,院子里盛开着繁花。
四幢并列而立的赣派民居
在村庄南边的稻田边上孤独地矗立着一座古朴而残缺的关门,匾额上有“拱南”二字,此即南门。不远处是一排四幢并列而立的赣派民居,方位坐西朝东,前方亦设有院墙以及院门,院内屋前是用石板铺就的巷道,犹如一座城中城。这处建筑组团的外观样式和内部结构统一,整体保存尚好,应是同一时期同一家族所建,靠南首两栋民居为一进一天井,靠北首两栋为两进两天井,仅最南边民居门匾上有“诒谋燕冀”石刻,其余三幢民居门匾均为无字匾。
诒谋燕冀
赣派民居内部结构,木头上的红漆依然清晰可见。
造型别致的铜制门环
英俊潇洒,帅气逼人。
厢房
中田巷
鳜鱼、鲤鱼、鲶鱼、绶带等造型的灰塑
在这处建筑组团中间位置设有一条东西纵向笔直的巷道,两端连接南北横向的巷道,形成两横一纵的“工”字型的街巷格局。在中间巷道门匾上写着“中田巷”,门匾上方装饰鳜鱼、鲤鱼、鲶鱼、绶带等造型的灰塑,鳜谐音贵,鲶谐音年,带谐音代,因此这幅装饰图案表示“年年有余”、“代代有余”等美好的寓意。
儒林第,古代官宦之家。
家塾,古人读书之所。
家塾内部结构,宽敞明亮。
墙裙上都是石雕,尽显主人的奢华。
在中田巷深处保存一处儒林第,内部房屋面阔五间,类似官厅形制。《明史·舆服志四》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在儒林第后门隔着一巷道对面有一处建筑,其内部中间是一处院落,平面布局类似古代家塾之类的村落公共空间。
精致的铺首环扣
洋洲毓秀
另在东门附近有一处建筑组团,民居门匾上有“洋洲毓秀”石刻,洋洲应指地名,但具体位于何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