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为新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平时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者们突然站到了聚光灯之下。无论在人们的口中,还是央视策划的元宵专题节目,白衣天使们突然成了英雄,他们的工作成了“战斗”,发热门诊成了“一线”。
在这和平的年代里,医生护士们的地位向军人看齐。老百姓们打从心底里感激他们,赞美他们,甚至心疼他们。那么,经此一役,医务工作的地位到底有没有上升呢?或者说得直白一点,今年高考填报医学类志愿的学子的人数会上升还是下降呢?
说到底,高考志愿是父母和儿女的一场博弈,那么让我们分别站在父母和儿女的角度来看看到底医务工作的吸引力是增加了,还是下降了呢?
父母:
这次疫情,我们看到很多医生护士从年三十起到正月十五,一天都没休息过。没有时间吃饭,也不敢喝水,为了节约防护服,还穿上了纸尿裤。女医护人员把一头秀发剪成了板寸。
这固然令人敬佩,可也让人心疼。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真的有点舍不得。
医生这个职业有事就要冲在前面,无论是十七年前的非典还是现在NCP,都是医生护士冲在前面,冒着风险,流着汗水。
可是医生平均工资却并没有很高,更有一些不讲理的患者,动不动就医闹,就在不久以前才发生了杨文、陶勇医生那样的惨事。让孩子去做医生,真的要好好想一想。
曾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的冯唐弃医从文,他曾写过一封致希波克拉底(西医之父,古希腊医师)的信,袒露了为何放弃学医的真实原因。
他说:
和过去一样,医学生继续穷困,继续请不起美丽的护士小姐吃宵夜。和过去相比,小大夫更加穷困。房价比过去高五倍到十倍,原来在北京三环边上买个二三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骑车上下班。现在在“泛北京”的河北燕郊买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太远,骑车上下班不可能,怀孕了,挤地铁和公交怕早产,想买个QQ车代步,北京市车辆限购令出台了。
和过去不一样,除了穷困,医生开始有生命之忧了,个别享受不到基本服务的病人开始动手了。
这恐怕也是父母阻止孩子填报学医志愿的最大阻力了。谁不想孩子活少一点,赚多一些,人生轻松一点呢?
孩子:
再来看看孩子们的想法,根据知乎上一部分孩子的答案,一批孩子就此立下了学医的志愿。
他们中有的人说: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救人比赚钱重要”。我希望自己在如这次疫情一般危急的时候(当然希望不再出现这种情况!!)能战在第一线,以医者或是医药研究者等身份。
也有的学生变得热血沸腾,他们说,学医虽然救不了国,但学医可以救民啊。何况学文需要有天赋,学医却只要下苦功。
也有的学生说:觉得抛头颅洒热血在无国界的战场上是一种使命。
听了这些年轻人的话,你会觉得很激动,这就是年轻人啊,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沸腾。这些即将进入高考战场的年轻人和此时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样热血,一样可爱。
虽然父母的顾虑都是对的,但年轻人不管不顾的冲动一样值得尊重。这场选择志愿的博弈,我但愿年轻人能赢,只有产生更多的医生、护士,才有未来的国泰民安。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真心希望能打消父母的顾虑。白大褂本应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中国人一向讲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们不能总让医护人员受委屈。
疫情过去,希望国家能重视医护人员的待遇问题,用更好的制度保护我们的白衣天使们安全无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8fRKnABgx9BqZZIfa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