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
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
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做别的事去了。
没过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那样,长出的葫芦都很大。 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庄子笑着答道:“你错了,其实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只不过与你的方法不同罢了。”
“那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没见我到时候也要去地里转转嘛!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它们都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这么说来,还是我害了它们?”
“就是啊!你的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么可能得到自然万物的拥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会有所启迪。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没一个父母不对孩子倾注着满腔的热爱。没有父母的保护,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然而,过度的保护则没有益处,只会使孩子变得软弱无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据报载,一名8岁的小孩子,仅仅因为一次在回家的过程中迷路,他母亲便痛下“不再让儿子离开自己半步”的决心,并辞去公职,留在家里照看儿子。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凡事顺着孩子,生怕孩子饿着、累着、受委屈的现象却不是个别。我们在一些小学门口观察发现,家长早送晚接,更有甚者,干脆帮小孩做家庭作业,收拾学习用品,帮小孩值日打扫学校卫生区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上课没带课本,老师问他为何不带课本,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还不是我妈,忘记装了!”
有一位母亲,由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和丈夫离异,她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好吃好穿的任他挑,在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母亲就帮他买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给他。母亲的娇惯和纵容,使他滋生了“惟我独尊”的心理。在学校里霸道十足,不听老师的话;在家稍不如意,就拍桌子摔碗。
过分保护导致如今孩子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人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
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孩子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另外,我们要说的是,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的反映。因为过分溺爱的背后,一定会有对孩子行动的禁止和干涉。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断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是否真的就需要这样的保护。尽管这些都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心和关怀。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在这种连续“禁止”中,逐渐失去表达自己要求的能力,甚至会变成“无力量”、“无意欲”、“无关心”的“三无人类”。
给父母的建议:对待孩子“粗放些”为好
一位父亲去美国考察,一天正遇风雪天气,看到一群小学生,穿着短短的羽绒衣,单薄的裤子,敞着领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大街上困难地行进,并没有汽车接送,也没有家长陪同。孩子们小脸冻得红红的,欢笑着,跳跃着,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这位父亲回国后,对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讲了美国看到的情况,对他说:“从明天开始,你自己上学去,不再由大人接送了。”话音未落,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问他为什么让他自己上学就哭,“是不认得路吗?”摇头,“怕过马路车多吗?”还是摇头。到底为什么呢?他抽泣着说:“人家都有人接,我没人接,多没面子呀!”原来如此。
家长们“众星捧月”般的娇纵,无异于为孩子们建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壁垒,最终将孩子囚禁成鹦鹉人、金丝鸟,无法具备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孩子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尝遍苦头。“育子何妨粗放些”,有专家曾如此呼告——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粗放式的教育方式!
育子何妨粗放些。作家毛志成在他的文章里,也有着这样的感慨:
那一年冬天,好冷好冷。积雪久久不化,继续酿造着令人恐惧的低温。
有一天,我夜宿某个山村,房东将一对八九岁的双胞胎孩子打发到我屋里同住。两个小东西脱得赤条条的,同钻一个被窝,好一通打打闹闹之后才睡着。第二天一早,两个小东西刚睁开眼,又是一通“被窝战”。后来,一个跳下炕,向室外跑去,另一个也跳下炕,穷追不舍。
室外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
我穿衣下炕之后,走到户外,不禁惊愕了,两个小东西正在雪地上滚作一团,做“相扑”状。
其母出来抱柴,只是漫不经心地骂了一句“总是抽风”,随即便取柴回院,未显示出任何惊愕。
其父出来担水,只是瞟了一眼,什么话也未说,看来他已司空见惯。
那时我20岁,尚未觅偶,不过心中却暗暗祈祷:“生子当如此儿!”
我很崇敬这对父母,认为他们简直是培养雄性的行家。
10余年后,我也有了一对双胞胎小儿,不知为什么,两个小东西的脸总是白嫩,经久不黑,肉多脂肪,缺棱短角隐生憾……
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过多的呵护和娇纵养出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考验,这样的孩子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尝尽苦头。对待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呵护,松开你捧着掖着的双手,让他们从摸爬滚打中成长,当有一天他们从生活的泥淖中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将拥有一副折不弯、压不软的硬骨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