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青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职业,或许正在被人们慢慢淡忘。在城市街头,你还能看到这些吗?
一、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唻……锵菜刀嗷”!!!
那有节奏的吆喝声,还不时地回荡在记忆的小巷中,那时各家各户里的男女主人们,便总要拿出几把钝了锈了的刀来给磨刀人打磨伺弄,不出一袋烟功夫,这刀便锋芒毕露了,好用了。
现在,磨刀人声渐不闻人渐杳,被都市挤压得找不到踪影了,就像好久没有闻到鸟叫一样,让人牵挂和怀念。
二、炸大米(玉米)花子
小时候没啥零食,炸大米(玉米)花子的老大爷一来,简直让人疯狂啊。于是匆忙跑回家里用茶缸子装满玉米或者大米,提着化肥袋子就跟爸妈要一块钱,赶紧去排队。
其实现在也偶尔见到炸大米(玉米)花子的,只是太少了,在伊春路、黑龙江路新都心路段貌似还见到过?现在的美式爆米花再好,还是难忘小时候的炸大米(玉米)花子。
三、修伞行业
过去每年春天,大街小巷就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理雨伞,修理雨伞……”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
现在买一把雨伞才多少钱?那个还会拿去修啊。慢慢的,这种手艺人感觉比炸玉米花子的还稀罕,修伞师傅早已难觅踪影。
四、修钢笔
以前,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修钢笔的在学校门口摆摊。
如今随着一次性签字笔、水笔和电脑的流行和普及,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修钢笔的生意也日渐冷清,在青岛已经很难再寻找到他们的身影了。
五、卖糖精水
小时候,路边总有人支一张桌子,卖糖精水。要卖凉开水,必须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
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说是糖精水,其实也有茶水,也有糖水,一杯大解暑,只收一分钱。每次大人喝我们都跟着去喝糖水,即便大人不去,我们也会要零钱去喝糖水,喝糖水,喝糖水……
六、剃头挑子
这种剃头挑子,一头是一个板凳,一头是一个烧着热水的小炉子,烧木炭,上面有个圆筒形的锅,锅上面是个脸盆。给人洗头前,要先把脸盆端下来,才能从下面舀水。剃头师傅就那样挑着担子,大街小巷到处地转,碰到有人要剃头,就歇下挑子,请顾客在他的那张凳子上坐下,问你,是剃光头呢,还是留长发?如果剃光头,就先用热水给你洗头,洗得满头肥皂沫,再拿出剃刀,三下五除二,把你的脑袋剃得锃光发亮;剃刀有好多把,刮头是一把,修脸是另一把,刮胡子还有一把。
如今在青岛有一些路边理发店,八大湖就有,不过一般都是些老人去理发,这已经比剃头挑子高级多了。
七、打铁铺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八、货郎挑子
“货郎挑子”,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可移动的小百货店铺,里面的货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针线啦、糖果啦、饰物啦、日用品啦、玩具啦,最多的就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各种各样的小零食。真正地是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货郎不仅收钱,更多的是“以物易物”。
那时的人穷啊,几乎就没有什么钱,单靠收钱是没有多大的生意的。所以“以物易物”大行其道。既可以换到急需的物品,又可以把家里的破破烂烂处理掉,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人们乐意换,货郎乐意收,这生意就做的顺顺溜溜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货郎更像个走乡串户收废品的。
九、钉秤
钉秤俗称制秤人,在电子台秤之前,街头的小商小贩大多使用的是木杆秤。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现在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目前除少数生意人外,就是结婚等一些传统仪式需要一杆秤,然而,木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十、补锅匠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补锅匠。补锅匠肩上总是挑一副担子,一头是火炉,一头是工具,他们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补--锅--哟!以此招徕客户。
补锅匠其实不仅补锅,补碗,还补盆,壶啥的的,但大家习惯上还是叫他们补锅匠。如今生活好了,好多人都不拿去补了,慢慢的,这个职业也没有了,的吆喝声,补锅匠的吆喝声已成为了绝唱,再也听不到了。
十一、小说书屋
以前,网络不够普及的时候,小说书屋很多。交上押金,可以租小说看。尤其是学校周围,很受欢迎的。有多少人上课没看过租来的小说?有多少人上课看没被老师没收过小说?
这些书屋,除了租赁小说,还出售杂志、报纸。后来,开始出现租赁漫画书的书屋。再后来,就慢慢没有了,现在书屋,得是稀罕物了,现在那个还去租书看哦。
十二、录像厅
一个不起眼的门面,一个狭窄的走廊,一排排已看不清颜色的沙发,昏暗的灯光,以及低廉的票价和烟雾缭绕的空气,还有那永远新片不断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香港电影—它们,组成了对录像厅所有的回忆。
在过往的十几年中,它由新生到昌盛,如今已是暮年。现在,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那些曾经遍布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小街巷甚至是集贸市场内的录像厅,你已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十三、卖磁带的
自从家里买了录音机,磁带就不断地增加。那是都是听随身听。流行歌曲,永远是最热门的。虽然,买的时候一直有个理由“听英语”“听英文歌学英语”。喜欢的歌、歌手,太多了,不罗列了。
十四、耍猴
耍猴人演出装备极其简单,手里牵个猴儿,提个锣,身背大布袋,一村挨着一村靠着耍猴演出乞讨。
小时候看到感觉很好,现在想想对猴子太残忍了。
十五、卖耗子药 敌敌畏
这个职业应该也在逐渐的减少,大多都是搬进店铺了。以前都是一个骑单车的中年人满寨子串。现在,很久没见了,虽然城市里老鼠少了,只是很怀疑,现在的城市里养的猫猫还会抓老鼠么?
十六、补胶盆胶桶
一般提起一个扁箩,游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补胶盆胶桶。其实家里头被我打烂的盆也不少,被K过几次。现在很少见到了。
十七、骟猪
一种本人觉得很有技术含量的职业,现在这样的职业估计已经没有了,记得骟下来的东西还可以吃,一把小刀,一只小桶........
十八、卖冰棍、雪糕的人
市区很少有了,在旅游景点尤其是栈桥一带,每年夏季仍有不少,卖的自然是老冰棍了!
袋小鼠趣活动-为青岛父母推荐优质亲子活动,特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