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秧机在田间作业。记者 王军 摄
车轮轧过泥泞的稻田,留下13排整齐排列的秧苗,十分钟不到一亩田变得绿油油……4月13日,由市农科所推广的水稻机抛秧新技术,在渌口区龙潭镇砖桥村的田间开展试验。
这是株洲市首次推广该技术,全市示范面积超过5000亩。根据试验结果,抛秧过程对秧苗损伤小,秧苗成行成距,能达到返青期短、分蘖快的效果,工作效率是机插秧的两倍左右,预计早稻亩产可增加10%以上。
早在2017年,我市经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株洲综合试验站,在5个县区市建立10个千亩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推广栽培轻简化、全程机械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水稻机抛秧技术,是全程机械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次可装载20筐共100个秧盘,3个人一天能抛60亩。”种粮大户赵正权在当地流转了1800亩农田种水稻,以往到了农忙时节就愁请人工,采用机器抛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抛秧后基本没有返青期,放好水去年的“落地谷”也不会发芽,人工除杂的成本也省了。
今年,我市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水稻生产,而机抛秧的推广应用让早稻生育期提前了5天左右,为晚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凌文彬认为,这项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为水稻高产高效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天台快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3个人一天能抛60亩,十分钟不到一亩田变得绿油油,亩产可增加10%以上……砖桥村这种种植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日前,我市提出将夯实精细农业发展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18.08万亩,建设5个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全力打造农田建设精品工程。砖桥村的水稻机抛秧技术尝试很有意义。
这些年,“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呼声不绝于耳。近几月,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势下,很多人更是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这种担心或许有点多余,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打造优质高效农业,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长期以来,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投入大产出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是我市农业的软肋,也是我国农业之痛。去年底,我国提出了到2022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今年,我市“全面开展农田抛荒治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是顺势而为。
从我国的情况看,一方面是人均耕地偏少,另一方面是大量土地被撂荒,越来越依赖粮食的进口。颇有点“抱着水缸喊渴”的味道。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投入大产出低效益差”是症结所在。唯有走现代农业之路,才可能破题。
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国的成功经验不是太多,借他山之石,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以色列和日本就很值得学习。有句话叫“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以色列却在沙漠里打造出了一个农业强国,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还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又便宜又好”的产品,以色列强农的“杀手锏”是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日本人多地少,土地分散,也属先天不足型。日本选择先改良品种和土壤,后实行机械化的做法,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日本和以色列的成功揭示了两点:一是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基础薄弱都不是问题,二是农业不能“靠天吃饭”,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之路。
今年,我市已落实粮食播种面积335万亩,高标准农田所占比重不高,但万事开头难,只要摸索出了经验,推广起来是很快的。其实,几年前我市就已经开始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结构调整,推行现代管理。这两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片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超市的货架上。相信在最近两年,我市打造高标准农田工作将走上快车道。(文/尹习勤)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王军 通讯员/杨文福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8173385049(李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