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长安十二时辰》低调上映,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部制作精良的片子并没有被埋没,还掀起了一番热议。大家除了看到紧凑的剧情,抓人眼球的还有当中的服化道设计。
就好像流量小生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原型是道家出身的李泌。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剧中的头冠十分特别,发簪是前后插入头冠的,而不是平时印象中左右插入的。发簪头冠是不是戴错了呢?
子午簪和芙蓉冠
就这一点,制作方还特意请教了道教协会的相关人士,进行了道教人家的服饰造型指导。
道教方确认过像李泌这样身份地位高的修道人士,他佩戴的就是上清芙蓉冠或玉清莲花冠,而从后往前插的是子午簪。
《听琴图》(局部)
簪子前后插的戴法不仅无误,还是在众多古装剧里最真实还原的唐朝道士服饰。
至于现代道士的平常佩戴的是黑色的道巾,而头冠一般是地位高的道家人在做法事的时候才佩戴。
全真道士梁兴扬在微博上科普簪子的戴法
就这个细节,我们都能感受到制作方的细心了。当然了,要真实还原并重现大唐盛世,仅仅靠一个道士服饰的考究是远远不够的。唐朝女子的服饰,也有可以细细考究的地方。
…
片子里元载出场的还真蛮特别,一众体型肥胖的仕女围成一圈,让他独自待在中间取暖。原来这不单是片中的喜剧效果,古时候还真有让女子给身份高贵的人挡风取暖这一做法。
《长安十二时辰》中仕女给元载取暖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唐玄宗的弟弟申王,冬天体质容易受寒。于是他便命令宫中的妓女紧密地围坐在一侧,给他遮挡寒气,并且把这个做法成为“妓围”。
无独有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是个怕冷的人。寒冷的时候,他便把家中所有肥胖的婢女排好阵型为自己挡风,并称之为“肉阵”。
不管是“妓围”还是“肉阵”,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拿仕女的肉体来挡风御寒,甚至亲密地身体接触供暖。
唐代仕女陶俑
看着这些肥肥胖胖的仕女,网友直呼:“简直就是博物馆里的唐代仕女俑成精了。”
片子里不仅活用了唐朝“以肥胖为美”的观念,她们的穿着也是相当有文化底蕴的。
唐朝女性裙装样式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受开放的世风影响,唐代妇女的束缚较少,服饰款式多样。想不到的是,襦裙、男装、胡服均成为了唐代女子最流行的三大服饰。
不管妇女身份高低还是贫穷富贵,她们的襦裙装都离不开“衫、裙、帔”这三件套。唐朝牛僧孺的《玄怪录》记载:“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这段话描述了平民妇女的衣着,里面就有“衫、裙、帔”三要素。
《捣药图》(局部),展现了唐朝妇女的襦裙装打扮
唐初的襦裙装,大多是上身穿着偏窄的袖衫或襦,套上齐胸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帔帛,脚穿高头鞋。
袖衫和襦的下部分能被长裙所覆盖,因此它的长度都比较短,一般只到肚脐或者腰部。它被腰部以上或高至腋下的长裙所覆盖,形成一个“小V领”。
《长安十二时辰》试装会
后来款式越多,领口也有圆领、方领、直领、翻领等。盛唐时期,出现了领口开得很大而且很低的袒领,也就是俗称的“U型领”。
她们甚至脱去了袖衫和襦,直接套上长裙,结构上类似现代的裹胸裙,然后再披着轻薄的纱帛,使上肢的肌肤若隐若现。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就表现了这样开放的着装。
《簪花仕女图》(局部)
不过并非满大街都能看到唐朝女子“袒胸露乳”的场景,因为早期只在宫廷嫔妃和歌舞伎者里流行,后来才在民间流行开来。
所谓的袒露,也是相对以往女性的保守穿着而言,暴露了更多的肌肤,属于隐私的部分一般都不会在大庭广众下袒露的。
唐朝女性穿着较为暴露,但同时也会保护隐私部位
封建社会讲究礼节,提倡男女授受不亲。在《礼记内则》中有一句话提到:“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女在同一口井上汲水,用一间浴室洗澡,通用一床寝席,互相讨借东西,衣裳混着穿,这些做法在当时都会被指责“有伤风化”。
但曾经什么都不可以做的事情,到了唐朝似乎是“百无禁忌”,连男装都可以成为女子的主要着装之一。
永泰墓中的石刻线画
从初唐到盛唐期间,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受北方游牧民族推崇男女平等的影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唐朝妇女“女扮男装”以及穿着胡服的做法蔚然成风。
《旧唐书.舆服志》则记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有些妇女会穿着丈夫的衣服,男女之间似乎放下了尊卑观念,地位倾向平等。
《新唐书.五行志》:“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这描述了太平公主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以一副男装的姿态在皇帝皇后面前歌舞的情形。
皇帝也算是很宠太平公主了,只是问了一句“女子不能为官,为何如此打扮”,而没有呵斥太平公主不守礼法的行为,甚至从她开始,女扮男装逐渐盛行。
《长安十二时辰》的许鹤子与唐代宫廷歌手许和子的服装相仿
胡舞的引入,也对唐代的服饰产生了影响。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擅长跳胡舞。胡旋舞、枯枝舞以及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提到的“霓裳羽衣舞”均是胡舞的种类。
跳胡舞,着胡服。随着胡舞的受热,宫廷盛行的胡服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剧中的女子胡服
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在天宝年初,王公贵族、当官的和普通百姓都喜欢胡人的衣服和帽子,帽子是豹皮制成的,妇女会戴上步摇发簪,衣服的款式有所调整,衣襟袖子变得窄小。
翻领、对襟、窄袖,是胡服的特征。女子穿着胡服的形象也可以在石刻线画等古迹中看到。她们一般典型的穿法是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踩高靿革靴。
永泰墓中的石刻线画《九女行乐图》
唐代的女性穿着男装或者胡服,一来参与社会活动,行动方便,二来介入政治活动,都显得比较没有违和感。
我们可以在一些唐女骑马图和唐女骑马俑中,看到唐代女子结伴骑马外出郊游的情景。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如果穿着平时的服饰,衣长及地,袖子宽大,在骑马运动时就远远不及男装或胡服舒适便捷。
因此,她们没有穿着飘逸的襦裙,而是穿着偏男性化的打扮或是胡服。
唐代仕女骑马俑
社会风气开放,像武则天、上官婉儿这些有才能的女性,她们不仅可以从政,就连宫女也可以抛头露面,穿着“便衣”出入宫内外,与权臣勾结。
后记
唐代佳人如此多娇,于是我蠢蠢欲动:小背心打底,操起了床单给自己围了一圈,留下了一大截拖地裙摆,再披上蚊帐让自己的上身肌肤若隐若现,犹如高贵而娇羞的大唐公主驾到。
我臭美地找镜子一看,这是个唐代仕女俑还是何方妖孽?
算了,比起曹盾导演的还原大唐的功力,自己粗糙的cosplay实在是丢人现眼。
《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
曹导说:“很多人问我是不是要还原大唐,我是想努力还原大唐的一天。”
《长安十二时辰》的建筑、道具、服装、人物等许多细节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复原大唐的用心也是让人感受到了大唐盛世文化的内涵。
就从唐代女子服饰的多样化来说,正是我们可以树立的文化自信呀。
参考文献:
《唐代服饰特点初探》 文/江倩倩
《唐代服饰讲究多》 文/向东
《浅谈唐代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文/樊艳静
《爱红妆更爱武装——浅析唐朝流行女着男装的原由》 文/杨怡晨
《【科普向】李泌(bì)头顶的是道家的芙蓉冠,从后往前插的是子午簪》 文/无忌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