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治疗到底怎么回事?医生通过这个案例故事终于讲清楚了

2019-07-10   肿瘤专科医生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

周三的早上,我正在给学生小陈临床讲课,才开了头,突然护理站传来急促的呼叫声。

“快点快点!快去看一下3床病人!她全身发抖,感到胸闷乏力,面部潮红,有点气促。”3床是我主管的一个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今天开始进行治疗,用的是利妥昔单抗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凭助多年的经验,我的第一反应是病人发生了药物输注反应,我以最快的速度冲进病房,小陈医生也跟着到了病房一起查看病人。

我一看点滴,果不出我所料,病人正在输注的正是利妥昔单抗,这是一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也就是大家时有耳闻的所谓靶向治疗,而刚才这个病人出现的是利妥昔单抗点滴过程中的一种滴注相关症状,也叫做输注反应,一般首先表现为发热和寒战,主要发生在第一次滴注时,通常发生在输注的前2个小时内,其他随后的症状可能包括恶心、皮疹、瘙痒、疲劳乏力、头痛、胸闷、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舌或喉头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暂时性低血压、潮红、心律失常等,与通常我们见到的过敏反应表现类似,但与通常的过敏反应又不完全相同,这些输注反应通常随着滴注的继续而减轻,第二次滴注时一般较少发生,当然,这种输注反应一旦发生,也必须要及时处理,否则也同样会危及生命。使用利妥昔单抗前30至60分钟必须常规预处理,比如使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百服宁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和抗组胺药(苯海拉明)等,而且起始滴注速度一定要慢,用输液泵控制滴注的速度,点滴前至结束全程都要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时。

我立即下达抢救医嘱,暂停输注利妥昔单抗,换上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吸氧,给予非那根肌注及地塞米松等静脉推注,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我一边给病人盖被子以保暖,并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经过以上处理后,病人症状慢慢得到改善,约1小时左右后病人情况恢复正常,我这才舒了口气。

这种单抗类靶向药物通常很昂贵,基于它的副作用特点以及之前我对这种药物的临床使用经验,经过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后,将点滴速度至少减为原来的一半继续缓慢输注治疗,并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坐在病床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我离开病房回到办公室,坐下喝了口水。小陈医生这时也跟了过来,我说:“小陈,你过来,这个病人你要注意多加观察,刚才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输注反应,经处理后缓解,现在以减半的速度输注,但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输注反应。”

“好的,潘老师,刚才真是险啊,要不是您经验丰富,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个肿瘤科医生,除了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要熟练掌握,对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也必须掌握,要烂熟于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临床医生。”

“谢谢潘老师教导,我想再请教潘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刚才这个病人用的靶向治疗,您能给我讲一讲吗?”小陈从白大衣口袋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当然可以。”

说到这个利妥昔单抗,它属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一种,从广义的分类上也可以归到肿瘤生物治疗中来。肿瘤生物治疗除了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现在可是非常热门的,是肿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最重要方向。

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药)虽然可以有效杀灭癌细胞,但针对性不强,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会损伤正常细胞而导致一系列毒性反应,而分子靶向治疗则可以相对选择性地作用于与癌细胞有关的靶点,因此毒性反应较少。

科普来了!

简单地说,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是指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即使是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只要存在相应的靶点,都可能会有效。现在很多肿瘤都有了靶向治疗的药物,大家耳熟能详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贝伐单抗(安维汀)等属于大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还有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埃克替尼(凯美纳)、伊马替尼(格列卫)等,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多吉美)、舒尼替尼(索坦)、范得他尼等,每年还不断有新的分子靶向药物上市或在研发中。

如果将分子靶向药物简单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其他靶向药物。

1、先说单克隆抗体。

目前已经有多个抗体类靶向药物正式批准进入临床应用,比如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的与跨膜抗原CD20结合,被批准用于表达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又比如,曲妥珠单抗是一种抗c-erbB2(Her-2)的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IgG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作用于人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胞外区,批准用于HER-2过表达的早期和晚期乳腺癌以及晚期胃癌等。再比如,西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适用于结直肠癌、肺癌、头颈部鳞癌等。

2、接着说说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靶向药。

肿瘤的生长与浸润转移离不开血供,因而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针对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已经有了较大进展。抗生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一些小分子药物如恩度、沙利度胺以及抗VEGF受体的大分子单抗如贝伐单抗。国产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恩度是一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其对肿瘤细胞及非内皮细胞的增殖无影响,而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目的,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恩度联合NP方案用于I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还显示其对胃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可能有效。又比如,贝伐单抗是第一个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VEGF,阻断VEGF与受体结合,被批准用于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一般较少单用,多数与化疗联合使用。另外,一些多靶点小分子激酶类药物也具有抗新生血管的作用,一般将其归为“小分子靶向药物”中进行讨论。

3、最后来说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其他靶向药物。

这类药的开发研究目前非常热,已经有很多小分子靶向药物正式批准用于肿瘤治疗。比如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批准用于特定的非小细胞肺癌等,针对Bcr-Abl融合蛋白和c-Kit激酶的抑制剂伊马替尼批准用于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以及CD117阳性的胃肠间质瘤。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范得他尼等,被批准用于原发性肝癌、肾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其他靶向药物还有诸如泛素蛋白酶体抑制药硼替佐米(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Romidepsin、西达本胺(用于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等。

有人把靶向治疗药物比作是生物导弹,因为它有较明确的靶标,目标明确,可以定向打击,较少伤及无辜,因此打击的效果好,副作用也较少。细胞毒性药物(也就是化疗药)虽然也可以有效杀灭癌细胞,但针对性不强,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会损伤到正常的细胞而导致一系列的毒性反应。但所谓的副作用少也只是相对的,正如刚才这个病人用到的利妥昔单抗,出现了明显的输注反应,如不及时处理也同样可能危及生命。靶向药物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的副作用的表形方式和特点不尽相同,仍然需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所谓的“靶向”,只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谢谢潘老师,今天收获太大了。您休息一下吧,我去观察刚才那个病人,有什么情况我向您汇报。”作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生,勤快肯干、谦虚好学、踏实认真、胆大心细,是最基本的素养,小陈医生这些都具备了,是一块学医的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