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是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民族宗教,产生于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印度教种姓制度和繁琐的宗教礼仪引起低姓民众的强烈不满,加之伊斯兰教的侵入,印度社会宗教改革运动兴起。锡克教就是在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特别是迦比尔宗教思想体系继续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创始人是那纳克(Nanak,1469 -1539)。该教反对印度教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繁杂的宗教仪式、偶像崇拜及苦行主义,以真神的名义向人们传播新的救赎启示,提倡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扶弱济贫、宗教自由等。纳那克作为创教人也因此获得锡克教教祖称谓。锡克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门徒”。锡克教就是教祖门徒团契或神圣共同体的意思。
根据神话和历史记述,那纳克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属刹帝利种姓。16岁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放弃职业,抛弃双亲和妻儿,醉心宗教,实践瑜加托钵化缘的生活。30岁时他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宫廷”的宗教经验,表示“我所跟从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来自上帝的道路。”自从他获得上帝的启示后,就以师尊身份在印北旅行说教,以诗歌的说教形式呼吁民众信奉真名。从1520年起,那纳克开始组织教团,训练门徒,差遣他们往各处传教。那纳克于1539年逝世。
锡克教教徒尊称他们的首领为“古鲁”(Guru),即“师尊或上师”。锡克教认为,“真名”真神是永恒的师尊,锡克教师尊是“真名”真神的使者,不受“生死轮回”控制,是彰显“真名”真神本性的神仆。师尊的教训就是启示“真名”真神的话语。
锡克教从鼻祖那纳克开始,先后有10位师尊。第5代师尊阿尔琼修订完成了锡克教圣典《阿底格兰特》,并于1601年在阿姆利则修建完成了称为“师尊之殿”的金庙。1675年第10代师尊戈宾德. 辛格(Gobind Singh)登位后,教徒中大多数已是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反对教内上层特权,戈宾德不得不进行宗教改革,主要有:成立锡克教社团,把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权力转交给社团;教徒成年时必须举行剑礼(即用双锋剑搅匀的水洒身),经过剑礼后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终止以人为中心的师尊圣职,将圣典赋予神格和人格地位,宣布《阿底格兰特》为锡克教最后也是永恒的师尊,称为“Guru Granth Sahib”,每座锡克庙都须供奉“格兰特沙希伯师尊”,供教徒膜拜和研究;规定了锡克教徒的行为举止规范。可以说今天锡克教的教礼、教义主要由第10代师尊所定。
戈宾德. 辛格师尊要求成年的锡克男子必须持守5种清净的记号(简称“5K”):1、蓄长发(keshdhai);2、加发梳(kangha) ;3、穿短裤(kachk) ;4、带钢镯(Kara) ;5、佩短剑(khande)。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锡克教既非伊斯兰教、也非印度教,而是试图把两者教义融为一体的一种新教。锡克教至高无上的经典是《阿底格兰特》圣典。锡克教以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主要方面包括:1、信仰一神论,认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真神,“真名”真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2、师尊是神的使者,享有无上的权力,信徒要牢记师尊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每位师尊都需由前任师尊指定。3、相信业报轮回,人要靠真神的惠顾和师尊的指导,达到个人灵魂与真神结合后,才能得以解脱。4、在真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与歧视妇女。5、履行锡克教礼仪,主要有出生礼、命名礼(男加辛格女加考尔)、婚礼、葬礼等,每天都要去圣庙作礼拜,重视现实,主张积极入世。反对繁复的祭祀制度和仪式,反对偶像崇拜、禁欲行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麦加朝圣。此外,锡克教教徒要持守5戒:不偷盗、不奸淫、不抽烟、不吸毒、不叛教。教徒须勤劳、勇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永不叛教;相互是兄弟,要团结互助等。
锡克教没有神像,教徒们拜的是经典。《阿底格兰特》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经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永恒师尊。该经典共收3384首赞歌、15575诗节;主要用旁遮普语写成,也有少数用梵语、印地语、波斯语写的章节。主要阐述锡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宣扬历代祖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的颂扬。其开头部分的晨祷歌,包括38首赞歌和首尾两首引颂,概括了锡克教的基本信仰,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读。
锡克教圣庙(亦叫“师尊之家”)是教徒作礼拜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印度北部边境城市的阿姆利则金庙,它是锡克教总部所在地,也是锡克教宗教、政治、文化中心,由第5代师尊阿尔琼于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因该圣庙的门及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故得名。一直以来,锡克人尊称金庙为“上帝之殿”。信徒进入圣庙要脱鞋,男人须戴“头巾帽”(turban),女人头上则披“纱巾”(chiffon)。作礼拜时,信徒走近祭坛上摆放的“经典师尊”,跪在它面前叩头,额要触地,以表虔诚顺服,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面向“经典师尊”,并跟随司会的长老唱“经典师尊”内之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
锡克教教徒约有28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旁遮普邦,礼拜时以旁遮普方言为主,具有典型的民族宗教特点。在原英属殖民地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南非、英国等地,也有部分教徒和锡克庙。锡克人没有乞丐,并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生活贫困的锡克人可到圣庙里享受免费提供的素食。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的牲畜。
锡克教一直是印度非主流教派,与印度教徒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从第6代师尊开始到第10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现在,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1984年,锡克人因同印度政府搞不合作运动,与印度军队发生交战。印度军队约10万人奉命攻占了所有重要的锡克教圣庙,有42座圣庙(含阿姆利则金庙)遭到攻击,上百名锡克教徒被打死,极大地伤害了锡克教徒的感情,导致同年10月31日两名锡克教卫兵刺杀英迪拉·甘地总理的事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锡克教与印度教之间的矛盾有趋缓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