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晋绥军首领。
阎锡山于1930年11月4日宣布下野,12月29日在日本人的保护下逃往大连。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河北沧州人。行伍出身,西北军首领。
冯玉祥于1930年11月4日宣布下野,战败后,隐居在山西汾阳城郊峪道河。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临桂人。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新桂系首领。
1930年7月,张桂联军被亲蒋部队击败,被迫退守广西。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联合粤军陈济棠部一同反蒋,两广地区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未就任)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辽宁鞍山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东北军首领。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并出兵华北,迅速占领平津地区。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战后,张学良成为最大赢家,他除收编大量阎、冯败军外,还获得华北地区地盘,成为北方实力最为强盛的军阀势力。
总参谋长 刘骥(1887年-1964年),字菊村,湖北钟祥人。东三省讲武堂毕业,西北军将领。
前敌总司令 鹿钟麟(1884年3月12日-1966年1月11日),别名瑞伯,河北定州人。行伍出身,西北军老五虎将之一,冯玉祥重要军事助手。
冯玉祥原打算由鹿钟麟全权处理西北军善后问题,但蒋介石并不应允,他坚持冯、鹿一同下野。于是,鹿钟麟于10月23日发出“漾电”声明下野,之后至天津闲居。
前敌副总司令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人。武卫左军随营学堂毕业,原为国民三军将领,后率部加入晋绥军,成为阎锡山的左右手。
阎锡山离晋前,宣布徐永昌以晋绥警备总司令的名义,负责晋绥两省治安。之后,晋绥军在徐的带领下,平稳度过危险期。
第一方面军(张桂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兼)
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黄绍竑(1895年12月1日-1966年8月31日),原名绍雄,字季宽,广西容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新桂系三巨头之一。
战后,黄绍竑退出新桂系,其从军界转入政治领域,并在日后的蒋桂矛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方面军总参谋长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临桂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新桂系三巨头之一,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第一方面军前敌总指挥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广东韶关人,客家。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毕业,张发奎派粤军首领。
张发奎以第四军名义联合新桂系参加反蒋。但开至湖南后为粤军陈铭枢部击败,全军只剩千余人。之后第四军缩编,部队并入新桂系内。至1931年,胡汉民被软禁,两广反蒋。此时第四军番号得以恢复,张发奎再次出任军长一职。
第四军军长 张发奎(兼)
第十师师长 吴奇伟(1891年-1953年7月11日),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张发奎派粤军将领,后由粤系军人转为蒋系中央军序列。
第十二师师长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人,客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张发奎派粤军将领,后由粤系军人转为蒋系中央军序列。
第七军军长 杨腾辉(1889年-1939年),原名杨仁和,字醒凡,广西上林人。广西陆军讲武堂第一期毕业,曾为新桂系叛将,后受局势影响,被迫拥护李宗仁返桂掌权。待广西局势稳定后,杨腾辉被李、白等人架空。
张桂联军在湖南受挫,败退回广西后,杨腾辉与粤军陈济棠暗通款曲,意图降蒋。其行径为新桂系高层获知,于是杨被剥夺军权,调任省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之后,白崇禧邀张发奎偕同杨腾辉以视察边防为名至龙州,将杨扣留,原拟就地枪决。但因张发奎说情,杨得以免于一死。
第十九师师长 莫树杰(1898年-1985年), 号剑青,壮族, 广西南丹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新桂系将领。
第二十一师师长 廖磊(1890年-1939年),广西陆川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原为唐生智派湘军高级将领,后加入新桂系。
第八军军长 周斓(1892年-1952年),字叔祁,湖南衡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唐生智派湘军将领,唐生智反蒋失败后,周斓召集旧部在宝庆哗变,移师广西投靠张发奎部。
第十五军军长 黄旭初(1892年-1975年),广西容县人。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新桂系头目,在黄绍竑离去后,成为新桂系新三巨头之一。
第四十三师师长 梁朝玑(1892年-1969年),广西北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新桂系将领,蒋桂战争后李、黄、白等人再次崛起的关键人物。
第四十五师师长 韦云淞(1891年-1954年),原名来松,字世栋,号云淞,广西容县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新桂系将领,第二次滇桂战争中桂军得以取胜的关键人物。
独立第一师师长 韩彩凤(1879年-1938年),字岐山,广西柳城人。绿林出身,旧桂系将领,1929年受李宗仁、白崇禧电邀返回广西。
第二方面军(西北军)总司令 鹿钟麟(兼)
第二方面军参谋长 秦德纯(189312月-1963年),字绍文,山东沂水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原新直系吴佩孚部将领,吴势衰后,转投冯玉祥部。
第一路军总指挥 张维玺(1889年-1944年),字楚玉,河北馆陶人。东三省武备学堂学兵营毕业,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
战争末期,张维玺率南路军(平汉线方面)降蒋,其麾下十余万人马除任应岐部骑兵师(反对投降)外,均被蒋军改编。之后,张回天津家中隐居。
第一路军副总指挥 刘汝明(1895年5月12日-1975年4月28日),字子亮,河北献县人。行伍出身,后入陆军大学学习。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又号西北军新五虎。
第四军军长 阮玄武(1894年-1986年),字又玄,安徽舒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西北军旁系(方振武派)将领。
第一师师长 阮玄武(兼)
第二师师长 鲍刚(1897年-1940年),谱名汝纲,号纪三,安徽寿县人。西北军旁系(方振武派)将领。
战后,鲍刚拒绝宋哲元改编,前残部退往山西晋城,后移驻介休、孝义,成为三不管部队。
第三师师长 张人杰(1901年-1941年),字和三,河南郑州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五军军长 田金凯(1894年-1962年4月),字捷三,河南郾城人。补助教导队第一期军官班毕业,西北军将领。
战争末期,田金凯部被蒋军缴械,田被迫离职赋闲。
第七师师长 田金凯(兼)
第二十四师师长 阎廷俊(1896年-1957年),字灼三,河南西平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X师师长 吴振声(1892年-?),河北景县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七军军长 张维玺(兼)
第八师师长 张维玺(兼)
第十六师师长 倪玉声
第十七师师长 赵凤林
第十二军军长 刘汝明(兼)
第X师师长 刘汝明(兼)
第X师师长 李金田(1899年),字绍秋,小名皮钱,外号“李大麻子”,河南柘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X师师长 王志远,河南沈丘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战后,王志远转投川军田颂尧部,历任营长、团长等职。
第二路军总指挥 孙良诚(1893年-1951年3月),字良臣,天津人。行伍出身,后入陆军大学学习。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又号西北军新五虎。
第一师师长 梁冠英(1895年-1968年),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战争末期,梁冠英为蒋军策反,致使南路军张维玺部主力在新郑一带被包围缴械。战后,梁部被改编为第二十五路军。
第二师师长 王和民
第三师师长 谢惠三
第二军军长 程心明(1895年-1950年)
第二师师长 张印相
第三师师长 安树德(1885年-1951年), 字润身,回族,山东德州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中原大战期间,安树德留守后方,分兵控制甘青交通线,使冯玉祥无后顾之忧。
第六师师长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临清人。天津政法学堂毕业,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第十一师师长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河南扶沟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战争末期,吉鸿昌为保存实力,阵前倒戈,致使张维玺部南路军主力被包围缴械。战后,吉部被改编为第二十二路军。
第三路军总指挥 庞炳勋(1879年-1963年),字更陈,河北新河人。东北测绘学堂毕业,西北军旁系将领(国民三军派)。
战争末期,庞炳勋倒戈未成,率部退至山西,依靠晋绥军徐永昌(原同属国民三军)接济勉强维持。1931年春,庞部被张学良改编为步兵第一师。是年夏,步兵第一师改为第三十九师,庞炳勋奉命开往河北河间县驻防,同年秋又扩编为第四十军。
第五师师长 庞炳勋(兼)
第十二师师长 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赓虞,河北高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西北军旁系将领(国民三军派)。
第四路军总指挥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山东乐陵人。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西北军老五虎将之一。
战后,退至山西的西北军残部在萧振瀛(军人政客,以外交手腕著称)的活动下,被张学良整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由宋担任军长一职。之后,宋哲元派西北军通过收编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而实力大增,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第三军军长 魏凤楼(1896年-1978年),字建亭,外号“魏瘸子”,河南西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X师师长 魏凤楼(兼)
第六师师长 葛云龙(1892年-?),字际盛,江苏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西北军将领。
第十一军军长 冯治安(1896年12月16日-1954年12月16日),原名治台,字仰之,河北故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第九师师长 冯治安(兼)
第十四军军长 宋哲元(兼)
第二十四师师长 田春芳(1893年-1966年),字冥亭,河南项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二十五师师长 赵登禹(1898年-1937年7月28日),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菏泽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第三十八师师长 周永胜(1904年-1938年),山东茌平人。西北军将领。
第五路军总指挥 孙连仲(1893年-1990年),字仿鲁,河北雄县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又号西北军新五虎。
战争末期,冯、鹿二人相继离去,孙连仲率西北军残部主力五万余人通过韩复榘(原西北军将领)向蒋介石投诚,该部被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
第八军军长 孙连仲(兼)
第十二师师长 高树勋(1898年-1972年),字健侯,河北盐山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十三师师长 董振堂(1895年-1937年),字绍仲,河北邢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西北军将领。
第十五师师长 李松昆
总司令部警卫师师长 季振同(1901年-1934年),河北沧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西北军将领。
后方军总指挥 刘郁芬(1886年-1943年),字兰江,河北清苑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西北军老五虎将之一。
第十九军军长 石敬亭(1886年-1969年),字筱山,亦作筱山,山东利津人。东北武备学堂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西北军将领。
师长 陈毓耀,西北军将领。
1930年10月26日,陕西省政府代理主席刘郁芬惊闻潼关失守,即率领省府各厅、处长及卫士团,以视察渭北公路为名,向山西方向逃去,留下善后的西安市长杨慕时和城防司令陈毓耀立即向杨虎城投降。
第十七师师长 赵席聘(1878年-1957年),字国珍,刘郁芬姑表兄弟,河北保定人。保定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毕业,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三十师师长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1937年7月28日),汉族/满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字捷三,河北保定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二军军长 刘郁芬(兼)
第二十五师师长 戴靖宇
第X师师长 雷中田(1893年-1950年),河南商水人。西北军将领。
雷中田部为中原大战期间甘肃地区的西北军留守部队。该部在战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
第X师师长 蒋雨生
骑兵集团总指挥 郑大章(1891年-1960年),号彩庭,河北静海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第一骑兵师师长 张德顺
第二骑兵师师长 张占魁(1897年-?),号伟勋,河南上蔡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三骑兵师师长 关素人
第四骑兵师师长 刘凤岐,字鸣梧,河南驻马店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将领。
第五骑兵师师长 (无考)
第三方面军(晋绥军)总司令 徐永昌(兼)
第一路军总指挥 孙楚(1890年-1962年),字萃崖,山西解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战后,晋绥军为张学良整编,孙楚任正太护路军司令。下辖三旅(师改旅),由原师长孟宪吉、陶振武、马延守分任旅长。
第一军军长 孙楚(兼)
第一师师长 孟宪吉(1889年-1967年),字英杰,黑龙江呼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二师师长 陶振武,安徽滁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晋绥军将领。
第三师师长 马延守(1895年-1961年),字仲仁,山西稷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七军军长 关福安,吉林人,晋绥军将领。
第十九师师长 郭宗汾(1901年-1969年),字载阳,河北河间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晋绥军智囊。
第二十师师长 鲁英麟(1894年-1948年),又作鲁应麐,字锐峰,外号“鲁蘑菇”,山西垣曲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一师师长 刘添贵
炮兵司令 周玳(1887年-1972年),字子梁,山西代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炮一旅旅长 辜仁发(1890年-1966年),字达岸,湖北安陆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炮二旅旅长 (无考)
炮三旅旅长 (无考)
炮四旅旅长 曾延毅(1893年-?),湖北黄冈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炮五旅旅长 卢珖
炮六旅旅长 周俊杰
第二路军总指挥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战后,傅作义部被张学良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七军(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后移驻绥远,并在张、蒋等人的扶持下, 逐渐脱离晋绥军。
第十军军长 傅作义(兼)
第二十八师师长 苗玉田(1892年1月27日-1981年5月3日),字蓝坡,河北肃宁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二十九师师长 叶启杰(1895年-1978年),字新吾,福建建瓯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三十师师长 白儒清
第三保安纵队司令 周士濂
保安七旅旅长 王弼(1885年-1944年),原名王梦弼 ,字翼之,山东阳信人。保定军官大学堂毕业,原为新直系吴佩孚部将,后受阎锡山拉拢,加入晋绥军。
保安八旅旅长 刘逢吉
保安九旅旅长 马良
第四保安纵队司令 秦绍观(1890年-1969年),又名孝友,山西壶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保安十旅旅长 刘濯清
保安十一旅旅长 樊赓灿
保安十二旅旅长 黄士桐
第三路军总指挥 杨效欧(1894年-1937年),字毅如,湖北随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晋绥军将领。
第二军军长 杨效欧(兼)
第四师师长 周思成
第五师师长 徐岱毓(1893年-?),字峨东,山西五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六师师长 李乐滨
第六军军长 杨耀芳(1896年-1978年),字光甫,山西宁武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十六师师长 方克猷
第十七师师长 赵廷英(1894年-1984年), 字继成,山西宁武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十八师师长 温玉如
骑兵集团军军长 赵承绶(1891年-1966年),字印甫,山西五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战后,赵承绶仍担任骑兵军司令,该部驻防平绥路大同、集宁等地。
骑兵第一师师长 孙长胜
骑兵第二师师长 原屏藩
骑兵第三师师长 彭毓斌(1900年-1945年),字绍周,号沧江钓徒,湖北黄陂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骑兵第四师师长 郭凤山
第四路军总指挥 张荫梧(1891年-1949年),字桐轩,河北博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战后,阎锡山将山西局面交由徐永昌负责,张荫梧公开表示不满。但失去靠山的他因树敌过多,无法继续立足山西。于是,张荫梧于1932年初率领200多名亲信脱离晋军返乡,并在博野创办了一所半军事性的中学。
第三军军长 王靖国(1893年-1952年),山西五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阎锡山嫡系,铁军组织掌门人。
第七师师长 田树梅
第八师师长 杜堃(1891年-1960年),字承天,甘肃榆中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7年受恩师傅汝钓引荐,加入晋绥军。
第九师师长 田秀章
第五军军长 李服膺(1890年-1937年),字慕颜,山西崞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十三师师长 朱珍
第十四师师长 安锡嘏
第十五师师长 贾学明
第五路军总指挥 冯鹏翥(1891年-1944年),字运青,号天骄,山西代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八军军长 张会诏,号明甫,山西五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学习,晋绥军将领。
第二十三师师长 周原健(1888年-1940年), 字干之,山东单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在直鲁联军任职,后加入晋绥军。
第二十四师师长 于振河
第二十五师师长 杜春沂(1888年-?),山西五台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第九军军长 冯鹏翥(兼)
第二十五师师长 楚溪春(1896年-1966年),原名河,字晴波,河北蠡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二十六师师长 高鸿文(1889年-1959年),字汉杰,乳名锁,安徽蒙城人。安徽陆军随营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商震旧部。
战后,商震为山西军政界所不容。于是,商借口追击石友三部,率旧部高鸿文、黄光华两旅脱离晋军。
第二十七师师长 黄光华(1892年11月17日-1972年4月4日),安徽凤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商震旧部。
战后,商震为山西军政界所不容。于是,商借口追击石友三部,率旧部高鸿文、黄光华两旅脱离晋军。
第六路军总指挥 丰玉玺(1889年-1935年),山西山阴人。行伍出身,晋绥军将领。
第四军军长 李生达(1890年-1936年),字舒民,山西晋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十师师长 霍原壁
第十一师师长 段书华
第十二师师长 陈长捷(1892年6月2日-1968年4月7日),字介山,福建闽侯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
第一保安纵队司令 丰玉玺(兼)
保安一旅旅长 李廷秀
保安二旅旅长 王辅
保安三旅旅长 刘兆棠
第二保安纵队司令 杨澄源(1889年-1970年),原名恩玺,字龙泉,山西襄陵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保安四旅旅长 刘光斗(1887年-1966年),字星垣,山西临汾人。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晋绥军将领。
保安五旅旅长 李嘉林
保安六旅旅长 梁鉴唐
第四方面军(由石友三派西北军为主的各路杂牌军组成)总司令 石友三(1891年-1940年),字汉章,吉林九台人。行伍出身,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又号西北军新五虎。1929年蒋冯战争期间,石友三叛冯投蒋,逐渐自成一系。
战争末期,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并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出兵截击冯、阎败军。次年,石部被张学良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全军6.4万人。但石友三对此仍有不满,他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在张学成等人的鼓动下,石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张。但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夹击,7月31日,石部全军覆灭。石友三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
第四方面军副总司令 秦建斌
第二路军总指挥 石友三(兼)
第一军军长 孙光前
第二军军长 沈克
第三军军长 苏启明
第四军军长 米文和(1893年-1970年),字坦甫,河南郾城人。行伍出身,西北军(石友三派)将领。
第五路军总指挥 孙殿英(1889年-1947年),乳名金贵,字魁元,河南永城人。河南土匪武装,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
战后,孙殿英残部退至山西,驻防晋城一带,后为张学良改编为第四十师。
第十四军军长 金澣东
第十七军军长 刘月亭
第二十四军军长 岳相如(1876年-1958年),字冠卿,安徽凤台人。皖军柏文蔚旧部。
第五师师长 于世铭
第六师师长 冯养田
第六路军总指挥 万选才(1892年-1930年),乳名二涛,字得英,河南嵩县人。镇嵩军后期核心将领。
中原大战期间,万选才为同派系刘茂恩诱捕,送至南京,不久便被蒋介石下令处决。
第十二军军长 万选才(兼)
第三十五师师长 万殿尊
第三十六师师长 宋天才(1880年-1951年),字首三,河南嵩县人。万选才部将。
战后,宋天才部被编入张钫第二十路军,宋任七十五师中将师长。
第三十八师师长 石振清
第二十军军长 刘春荣(1896年-1930年),回族,字杏邨,河北沧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新直系靳云鹗旧部。
战争末期,刘春荣拒绝降蒋。后被蒋收买的特务营营长陈秉仁等人击杀。
第二十五军军长 刘桂棠,外号刘黑七、混世魔王,山东平邑人。华北地区大土匪。
第二十九军军长 刘茂恩(1898年-1983年),字乃霖,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弟,河南巩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镇嵩军将领。
中原大战期间,刘茂恩诱捕万选才,并率部投降蒋介石。
第五方面军总司令(未就任) 张学良(兼)
第六方面军总司令(未就任) 何健(1887年3月11日-1956年4月25日),字芸樵,湖南醴陵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何健派湘军首领。
第七方面军总司令 (未就任)刘文辉(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干,法号玉猷,刘湘叔叔,四川大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四川保定系头目。
第八方面军(以河南军阀为主组成 )总司令 樊钟秀(1888年-1930年),字醒民,河南宝丰人。建国豫军首领。
中原大战期间,樊钟秀在许昌南关视察阵地准备返回城内时,遭蒋军飞机轰炸,重伤致死。
第一军军长 樊钟秀(兼)
第一师师长 赵澜
第二师师长 王泰
独立师师长 焦文典
第二军军长 王振(1887年-1930年),河南宝丰人。绿林出身,原镇嵩军将领。
战争末期,王振被蒋军肖之楚部诱杀于鄢陵。
第三军军长 邓宝珊(1894年-1968年),名瑜,字宝珊,甘肃天水人。行伍出身,西北军旁系将领(国民二军派),樊钟秀阵亡后接任第八方面军总司令一职。
战争末期,焦文典部哗变投蒋,并挟持邓宝珊由许昌南行,准备献与蒋介石,邓途中寻机脱身,藏匿于河南旧部中。之后,邓前往上海法租界“蛰居”。
第十五军军长 任应岐(1892年-1934年),字瑞周,河南鲁山人。樊钟秀旧部。
战争末期,任应歧部退至新郑,被蒋军包围缴械,任化装逃至平津地区,继续从事反蒋活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BdCVHEBfwtFQPkdzM7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