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所有文青都在追捧一个小眼睛,不过他不是偶像剧里的韩国欧巴,而是快手上的东北男银——老四。
前不久,“快手说唱之父”董宝石(他自封的)把老四从东北请到北京来拍《野狼disco》的MV,促使老四大规模出圈。
在赵本山息影、晚会小品落寞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东北文化输出都很难做到突破圈层雅俗共赏了,但竖屏里的老四兼容性让我叹服:老家炕头的老铁们守着手机追更,社交网络上的都市精英们也把他当做文化现象谈论。
照例,先给没看过他的读者激情安利一下他是何人,魅力何在。
简单来说,老四是个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短视频博主,一人包圆儿所有角色,演绎东北家庭的琐碎日常。和同类博主不同的是,老四的视频不是“段子”,不以反转和逗乐取胜,而更像小短剧,迷你版《乡村爱情》,把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浓缩进一分钟左右的剧情里,视频和视频之间情节连贯推进,但凡连(liān)着看上几集,就极易上头,欲罢不能。
截止目前,“老四的快乐生活”大致可以粗暴归纳为以下几个系列:
酒桌撩妹系列;
校门口家长八卦攀比系列;
小两口买车系列;
产妇的心酸生活系列;
借钱系列;
讨债系列;
连襟在娘家系列;
出轨系列;
其中涉及到至少20来个人物,囊括了夫妻、亲子、兄弟姐妹、翁婿、婆媳、姑嫂、妯娌、连襟、哥们儿、邻里、闺蜜等各种人物关系。
而老四的厉害之处在于:
第一,洞察准确。以产妇的心酸生活系列举例。如果你没看过老四,我强烈推荐以此入门,它篇幅很短,只有七八集,但是情感浓度极高,男默女泪。
其中又以产后病房里的故事这集最为经典:孩子姥姥最在意产妇,一边说话,一边给自家姑娘按摩水肿的双脚。
孩子他奶奶则更关心孙子,明里暗里提示儿媳妇儿赶紧产奶喂孩子,看到孩子身上有胎记,下意识怀疑是儿媳妇儿孕期吃药吃的。
此时,本该是主角的丈夫,却像没事儿人似得,远远坐在小板凳上玩手机,梗着脖子问护士病房里有没有WiFi,产妇难过得默默流下泪水。
北方男人总被说大男子主义,但老四身体力行证明了不是没有理解女性的男人。除此之外,他还拍家庭里的拜高踩低、老年夫妻之间话语权的博弈等等,乍看之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剧情,但贵在真实又紧凑,在快手老铁中引发了广泛共情。
第二,台词凝练。老四的台词,能做到在几句话之内精确体现人物的立场、性格,既生活化,又充满戏剧性。
比如媳妇儿怀疑老公出轨闹离婚时,婆婆和丈母娘的几句交锋,看似在埋汰自己,实际上在夹枪带棒挤兑对方。
再比如哥们儿之间借钱没还,大嫂上门几句话震慑全场,成功要回。
第三,表演传神。老四短片里所有的角色都靠他一人饰演,用简单的假发、服装区分,但就是这张大脸,能把每个人都演得个性鲜明,老实的、嘚瑟的、跋扈的、精明的,丝毫不会混淆。
刚看老四的时候,我以为他至少是个落寞的话剧团里的演员,后来才知道他文化程度不高,也完全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
“正午故事”发表过一篇对老四的专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四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的理解,我摘录三段。
演事业不成功的酒后落寞男,他是这么设计的:
喝酒的眼神一定是迷离,飘,你要慢慢地睁开、闭上,呼吸几次。因为喝酒血压高,心跳得快,喘气的声音一定要录进去。他虽然是微笑着,但内心已经触碰到他的底线了,他说的都是好话,但他是在发泄。他特别隐忍。
黄昕宇,公众号:正午故事东北文艺复兴一杰:拍视频的老四|正午
这一段是他描述色厉内荏的丈母娘:
往往这种表面强势的东北老太太,内心非常脆弱,什么事她都承受不了,她想用这种强势,让你不要触碰到她的底线,就是我很害怕这事,我不想让他发生。她的心理防线非常脆弱,她不能承受,什么事她都会哭。她的强势是一种本能应激的东西。
黄昕宇,公众号:正午故事东北文艺复兴一杰:拍视频的老四|正午
而这一段是总被丈母娘怼、看似蔫吧,其实很有智慧的老丈人:
他活明白了,你说我不吱声,一切我比谁都懂。你说我两句就说我两句,我也不跟你计较,我就这样。他非常明白,不得罪人,你看老丈人总说好话,你觉得他是软弱还是好心,绝对不是,他是在装傻。我个人认为会装傻的人才是智商非常高的,海纳百川了。较真的,非得犟、非要分个胜负的人我觉得不聪明。
黄昕宇,公众号:正午故事东北文艺复兴一杰:拍视频的老四|正午
他的敏感和表现力,超过市面上八成演员,尤其是看了一个又一个演员综艺之后,我更加确信这一点。
一上综艺,很多外形靓丽的演员暴露了他们连角色的行动逻辑都整不明白,毫无共情能力,只会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的行活表演。相比之下,扎实生活的老四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了。更何况,他不仅是演员,还身兼导演、编剧、剪辑于一身。
在拍短视频之前,老四曾经去日本打过工,回国后做了快递员,娶妻生子。
两年前快手在东北爆火,身边老铁人人参与创作,激发了老四的热情,他也加入其中,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多好的时代样本啊!互联网的存在,实实在在彻彻底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有人说老四对家庭关系细致入微的体察,可以称为佳木斯李安。董宝石提出过一个“东北文艺复兴”的概念,老四被网友提名为“四驾马车”之一。不过我觉得对他最贴切的形容还是:“神州大地上最幽默的人间观察家”,用小却灵动的眼睛,洞悉平凡生活里的戏剧张力所在。
事实上,快手这片互联网世界最接地气的热土上,诞生和活跃着的“野生观察家”远远不只老四一个。
令我深度沉迷的还有朱一旦。如果说老四主攻生活琐事,那么朱一旦则偏向职场。
他的短视频没有人物台词,都是冷漠的第一人称旁白配上夸张戏谑的画面,和老四的草根视角不同,朱一旦人设为戴着劳力士的土豪,常年摆着一副面瘫脸,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演技,惊讶、轻蔑、嘲讽都靠嘴角弧度的变化完成。
初看朱一旦的视频,很容易以为他拍的就是那种“等我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的假想土豪生活,但看多了就会发现,他其实是用中华特色黑色幽默的方式,点明阶级差异,表现在此背景下两种人的生活。
一边,他讽刺老板可以拍拍手就随意决定别人的人生,动不动把让他不高兴的员工送到非洲去。
另一边,他又展现社畜们溜须拍马,对老板感恩戴德,最终只不过是想换来最基本的五险一金的辛酸。
原本看他的视频只为图个乐,但看着看着就不小心看到了自己,发出一声叹息。
朱一旦还有个特点是对时事反应特别快,前不久豆瓣上的薅羊毛事件、林俊杰就医用过的棉签被卖,都已经被他拍成了视频,顺带还讽刺了一把极端粉丝文化,点出社畜们自己一个月只挣两三千,却倾其所有供养偶像的荒诞感,看得我笑成了二百斤的傻子。
我看了一下我手机的时间统计,发现我现在花在看快手短剧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看电视剧,尤其是国产剧。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喜欢拿品味高低说事儿,认为短视频迎合了人对及时满足感的贪求,看短视频是一种不太高级的消遣。
但我想说,事实上市面上大部分长剧的质量,很难说得上是什么高品位的享受。
如今的国产剧里,完全看不到生活气息,大学宿舍宽敞整洁得像个高级样板间,动辄刚毕业就住在有精装修落地窗的大房子里,每天穿着大牌当季新装,画着完美的妆容,以至于当他们经历挫折的时候,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只想翻着老四式的灵魂白眼吐槽一句:无病呻吟。
前段时间陈冲在《十三邀》里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迷恋P图和磨皮,这样就失去了生活本身的颗粒感和质感。
而我看老四、看朱一旦、看快手的原因,就是这里没有夸张的滤镜和精致到失真的面容,这里还保有生活本身的鲜活气息。
而且我还注意到,快手上的评论区特别和谐,大家在视频下聊天的语气就像街坊四邻唠家常,我常常觉得快手的包容打破了次元壁,展开了折叠的世界,给了老四这样的人一个舞台,我还爱在上面看漠河的大哥建造冰屋、大凉山的孩子过独木桥上学、中朝边境的生意人拍那边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快手对世界的呈现不是一部分人通过窗口用猎奇的眼光记录另一部分人,而是每个人自己用第一人称拍自己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生活本身就是最有张力的存在。
而老四和朱一旦类似形式的还有一批人,比如小李超ye,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孕育生长出来的,比起前两位,他的视角更适合学生群体看,经常以宿舍生活、亲子代际关系为话题。
包括董宝石说他写《野狼disco》之前,也是靠大量在快手上看主播直播找感觉。其实他早已经离开东北搬到成都去生活,却还是能通过快手继续浸润在东北文化氛围里,写出《你的老舅》这样有文学性的专辑,东北作家班宇说它像用音乐写成的短篇小说集。
还有以模仿影视剧片段见长的阿拉丁狗蛋:
我是刘科学……
有时候想,但凡导演编剧和演员们能多看看快手,感受一下这里蒸腾的烟火气,也不至于一拍就全是虚假的塑料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