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广大中小学生家长说说,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
其实,这篇文章标题的潜台词是:我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数学天才?
一道题鉴别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一招提高孩子数学成绩
从80年代开始,好几代中国孩子的童年,都绕不过去奥数这件事儿。
在中国,家长对奥数的情感无比复杂:
家长们对它追捧有加,学生们对它恨之入骨;
到了教育改革者那里,它又成了应试教育的标志;
还有网友评论说,奥数就像“地沟油”,吃着不放心,想着恶心,但是因为有利可图,还是有很多人争着吃……
在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人的孩子,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之前就得上重点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点初中。
不少优质的学校自行考试,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成为重点学校选拔尖子生的参考依据。
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入学,都是一次竞争,而每一次竞争,都是下一次竞争的门票与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奥数被视为绝对的考核标准。
人们相信拼奥数是一条公平的路,起码不拼爹不拼财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枪挣来的。
更何况,高中打奥赛出了成绩的孩子,还可以获得清北等超一流大学的降分录取,甚至是免试入学。
而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很多家长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学”这条“捷径”。
学习控认为,只要小升初、初升高分班考试考数学,只要高考自主招生认奥赛成绩,那么全民奥数风的浪潮,就永远不会退去。
毕竟,奥数狂潮的背后,是各个群体诉求的满足:
国家借此选拔创新性人才;
学校借此获取尖子生维持升学率;
家长借此保证下一代教育质量并谋求阶级跃升。
一道题鉴别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一招提高孩子数学成绩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明确表示:
(奥数)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孩子是天才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等家长寻找答案,老师就会告诉你。
因为当老师的,当碰到好学生时的那种心情,家长是难以体会的。
我就遇见过两个牛娃。
第一个娃我是这样发现的。
当年我出了一个题目,问狄利克雷函数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如果是,是否存在最小正周期。
我当时压根没想到有学生能做出来,因为那批娃是从部队战士考过来的,相对基础较差。
结果有一个就做出来了,而且做得很漂亮。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大学生入伍的?
结果他告诉我:教员,我高一读完就没读书了,就去当兵了……
这还了得?!重点培养,后来这孩子拿了大学生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读书的时候就搞了个三等功。
还有一个女生,我给她们讲概率的时候讲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概率题:求任意两个整数互质的概率。
这个题目听听容易做做很难,从答案你就可以看出难度:pi平方分之6。
我当时看到的解法是用zeta函数做的。
我也觉得他们做不出来,结果那个女孩子用初等方法就做出来了。
我给这孩子的评价是:她是这个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学生,没有之一。
当然,他们俩距离天才还十分遥远,但已经足够让作为老师的我欣喜若狂了。
所以说,如果你娃真的是天才的话,老师大概应该比你激动,根本轮不到你来发掘,老师就会兴冲冲地向你报喜。
一道题鉴别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一招提高孩子数学成绩
奥数的精髓在于自己去学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且能学得明白。
换句话说,就是是否具备学习数学的能力。
事实上,今年国科大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面试时,那道群论的题目我是很喜欢的。
因为我也曾经拿群的基本概念,测试过初一的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天赋,真的是一测一个准。
当年做出那个题目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北大,一个在浙大。在浙大的那个孩子要不是因为偏科,也是北大的料……
所以怎么测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
家长朋友,如果你能理解什么是群,那么对六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做以下测试:
告诉他基本概念:群是一个对乘法封闭、满足乘法结合律、有单位元、有逆元的二元运算的代数结构。
那么所有形如a+b(sqrt2),其中a,b都是有理数且不同时为0的数,是否构成一个群?
什么?你要是理解不了群怎么办?
从基因上看,也许你娃就不太适合学奥数了吧……
有很多人讲,群这个概念大部分小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
我知道啊,可我的论点就是,大多数孩子其实不适合搞奥数。
奥数本来就是只有极个别孩子才能学得出来的!我这道题就是帮你把适合的那部分直接挑出来!
这要是随便抓个孩子出来,就能把上面那个测试题目做出来的话,那我国的腾飞大概明天就能实现了……
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所以大部分家长的孩子也都是平凡的孩子,把这点想明白了也不至于那么焦虑。
一道题鉴别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一招提高孩子数学成绩
又有家长说了,不是我们想学奥数啊,都是升学考试逼的啊。
所以啊,尽人事听天命,孩子能学到哪个份上就是那样了,你再逼也不见得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把心态放平,有些奥数的东西你作为成年人都拐不过弯来,想让自己孩子拐过来?
话说回来,奥数学不好,中高考数学想学好其实并不是太难。
毕竟,学了奥数的孩子,跟没接触过奥数的孩子,数学成绩也是能查出几十分的。
学了奥数的孩子,见过的活题、难题多,思路更开阔,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更缜密。
作为家长,怎么检验孩子数学的某一块知识有没有真的掌握呢?
这个办法就是:让孩子把学过的内容讲一遍。
回想起我自己学数学的生涯,感觉学得最扎实的时候,就是在研究生阶段的讨论班上,几个人轮流讲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
如果你不上台讲,很多细节你看的时候就会跳过去;但是你要上台讲,就一定会把每个细节弄明白。
讲课真的是个放大器,你任何想拖泥带水的地方都混不过去。
而且在讨论班上,大家都是火眼金睛,如果你哪个地方想蒙混过关,马上就会有人开炮:等等,你这步是怎么得出来的,我没听明白……
可以这么说,很多数学知识,也是我当了老师以后彻底搞明白的。
所以,如果家长想切实辅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不妨多些耐心,时不时抽查一下孩子,让他把所学的东西给你讲一讲。
如果孩子能够很顺利地把基本概念讲清楚,能把你讲懂了,我觉得就ok了。
举个例子,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别上来就背公式,公式谁不知道啊。
孩子要能讲得出,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而且,至少要让他讲出两种以上的方法。
家长要装成个白痴各种发问,孩子要能做到兵来将挡,那他的知识就算过关了;而只要是支支吾吾的,肯定就是哪个地方没想明白。
这是我能想到的,能检验孩子数学学得是否扎实的最好办法。
如果家长把数学知识全忘光了怎么办?
那最好啊,你正好让孩子给你讲讲,看看孩子到底是把你讲明白了,还是讲糊涂了?
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的掌握了。
一道题鉴别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一招提高孩子数学成绩
奥数本身并没有问题。
学奥数培养数学思维,也没有问题。
事实证明,在中高考命题趋势偏向灵活出新和考查能力之后,有些奥数基础的孩子,在中高考中更能占尽先机,发挥稳定。
但是小心物极必反,学奥数要有个度。
那种强迫式的,并非基于兴趣爱好的学习,不仅不会给孩子带去欢乐,反而会让孩子不同程度地产生厌恶数学的情绪。
那些超难的选拔考试和功利性的趋之若鹜,终会废掉孩子的数学兴趣,透支孩子的多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