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智库”?

2020-09-15     笑语千年

原标题:为什么说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智库”?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集教育、学术、政治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中心。

稷下学宫本质为“官学”,但是又扮演着类似现代智库的角色,拥有聚才、启智、资政、强国等功能。稷下学宫建在稷门之下,“开第康庄之衢”,建筑群规模宏大,其兴衰基本上与田齐政权相始终。

稷下学宫顶峰之时,在此学习和讲课的天下各类士人有近千人之多,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等儒、墨、法、兵各家大师都曾在此讲学,他们也被尊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诸子荟萃的学术园地和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稷下学宫的特点

稷下学宫创始于公元前 374 年。当时的齐国国君“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在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时代,齐国迎来了鼎盛时期,而稷下学宫也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期。学宫里的田骈、接予、慎到等七十多名教授均被授予大夫之职,他们虽然不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但可以随时对国家政策进行评议和研讨,与今天各级党委、政府的研究室职能十分接近。我们知道,今天的这些研究室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智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稷下学宫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府的“智库”。

稷下学宫发扬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能根据时代特点,发展私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各种学术流派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统治者对此并没有什么限制和框框的约束。而这更加保证了各家学派平等共存,自由发展,也保证了各派学者们自由探讨、开展争鸣的权利。

无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持有何种学说,也不论这种学说是否适合齐国统治者的胃口,统治者都允许其在稷下存在而不加干预。所以在这里,孟子的仁政、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淳于髡的纵横说,都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共存并立,并得到了自由发展。

稷下学宫的学者并不是终身制,而是来去自由。孟子、荀子等人,都曾多次去而复返,他们一样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对于这些学者来说,他们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而齐国统治者也对这些学者的这种游学方式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在学宫中,各个学派在学术上是平等的,虽然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对的,是适合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但谁也没有权力强迫别人放弃他的学说。要想使别人信服自己,只能通过学术争论去达到。这就是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本营的原因之所在。

稷下学宫每天都会有各种学术辩论。无论是“礼”之争,还是“义”之辩;无论是当面的辩论,还是文字官司,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学术研讨。争论的目的是探索真理,是学宫传统的相互探讨的学术气氛,所以败者也不会恼羞成怒。

激烈的学术论争与思想交锋,让诸子百家学说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示,也让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得到完善和补充。在争论中,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不断修正完善各派的理论缺陷,使得诸子学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的完善。

凝智聚才的综合平台

稷下学宫强调“士为国用”,使得原有的学术和思想经过融汇和重炼后被统治者所采用,让稷下学宫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治学与资政顾问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平台。

战国时期,周朝原有的王权土崩瓦解,“士”这一阶级开始从社会角色中独立出来。在当时,“士”阶层就等于今天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人才争夺激烈的战国,都是每个国家所需要的宝贝。齐国创办稷下学宫的主要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天下贤士的聪明才智,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

虽然稷下学宫不可能把天底下所有的人才都集中在一起,但作为一个机构,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善的“智库”。当时各国的贵族也有养士之风,像战国四大公子,每人都养士千人以上,但是他们所养之士良莠不齐,“鸡鸣狗盗之徒”居多,像孟子、荀子、淳于髡这样的高端知识分子极少。而且这些被养的“士”,也仅仅是服务于主人一个人,并不能将他们的聪明才智上升到国家层面,所以不可能形成“智库‘的作用。

稷下学宫集中了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稷下学宫研讨、讲学,大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喜议政事”也成为这群知识分子的标签。《史记》记载:“稷下先生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都表明稷下学宫的学者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

郭沫若说过:“稷下学宫似乎是一种研究院,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郭老这么说的依据,是稷下学宫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在这里,产生了《孟子》、《荀子》、《田子》、《邹子》、《管子》等一大批学术文献和文化珍宝。

齐国统治者设立稷下学宫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学者为齐国政治服务,而”议论国事“就是这些学者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们可以为齐国如何在乱世生存、发展献计献策,也可以对统治者的内政外交方针进行进言。在齐国准备伐魏的时候,淳于髡就曾向齐王进言:”臣恐强秦大楚成其后“,阻止了齐王的错误决策。

稷下学宫的智库性质

稷下学宫的学者,除了本身的学者身份,还有另外一重政治身份,那就是齐国的参谋。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随时面见齐王,向齐王建言议事,提供咨询。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依附关系,而是半君臣、半师友的关系。这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使得他们能坚守自己的想法,又保持了双方之间的黏度。

荀子

”智库“是什么?它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其内部研究人员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众多涉及公共政策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同时对与政府、企业和公众息息相关的政策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想成为一名稷下学者,你不需要显赫的身世,不需要俊美的外貌,只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就可以。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出身卑贱,这一点也不防碍他成为”稷下之冠“。

在平时,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在研究学问、授徒论辩之际,也承担向政府就全局性、战略性、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提供形势研判与对策研究的任务,这也意味着稷下学宫身兼教学和资政双重功能。他们们并不像后世的谋士或者太学的师傅那样具备真正的官员身份,而是可以在不兼任具体行政职务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言论,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也让他们具备了现代智库的若干特征。

稷下学宫对现代智库的启示

稷下学宫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创造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已深深的渗透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现代智库承源于古代思想库,它经历了稷下学宫到秦朝博士制度,再到唐代翰林院以及晚清时代的幕府等发展形式,具有同宗同源性。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

人才问题是智库的核心,稷下学宫为现代智库的人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稷下学宫在给予学者们良好的物质待遇的同时,还利用封官加爵显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即使是某些学者的思想并不被统治者认同,也能得到很好的尊重。这种领导者放下身段,对人才尊敬有加的态度,为我们今天的智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

人才自由流动,是稷下学宫的特点,也是今天智库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也如稷下学宫一样,允许全球各领域的“带头人”可以随时进入智库,也可以随时从这里离开,形成了影响力的良性循环。

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无党派属性”中立智库,他们极为重视学术自由,从不人为限定研究方向,而是给研究人员最大的自主权,使得布鲁金斯学会对美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稷下学宫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闪耀的光,在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性问题迭出之际,我们也期望看到包括高校和各类研究所在内的”智库“,能为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建议和研究成果,为服务国家决策、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让这道中国文化史上最闪耀的光一直照耀下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NcIkHQBURTf-Dn5X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