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又好笑又好气。
小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妈妈扔在路边。
三年级的他刚考完试,原本妈妈来接他回家,结果一听到成绩,一怒之下将孩子丢下。
川流不息的马路上,男孩局促地站在绿化带中间的小路,欲哭无泪……
面对孩子没考好,家长们会怎么做?很多亲妈给我们真相了:
“你看看**,人家怎么考那么高,再看看你”(别人能考好,你没道理差的笃定)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动动你的猪脑子行不行?”(考不好,就是太笨)
“天天只想着玩,怎么可能考得好”(考不好,就是不努力)
在父母的眼里,低分数可以容忍,但是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容忍不了,必须得治。
这不,网上有一名14岁男孩接连考不好后,父亲想出了奇招:
他跪趴在长桌上,让孩子拿皮条抽自己,嘴里还说着:“子不教父之过,动手,打。”
孩子哽咽着表示悔意,父亲却自己拿起鞭子狠狠地抽打起自己。
是“戏精”,还是无计可施后的沮丧?
傅首尔在《奇葩说》中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中国父母都有一个通病,只要子女不开心,他们就不配开心,只要子女过得不好,那他们就好不了。”
父母们使出浑身解数,只希望孩子的成绩好,当感受到孩子怎么也无法提升时,那种深深的挫败感不仅是对孩子,更是对自己的。
但那些被考试的恐惧支配的孩子们呢?他们的心情就不止挫败那么简单了。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茉莉妈妈是美国名校硕士,她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们的功课,辞职成了家庭主妇。
妈妈教育雷厉风行,只要姐姐没考到第一就会被骂,就连妹妹没考好,姐姐也会受到惩罚。
茉莉不负众望成了人人艳羡的孩子,但结果却出乎意料。
茉莉自杀了。
妹妹转诉了茉莉生前的话:“其实我很胆小,之所以努力读书是因为怕被妈妈揍,我以为只要好好念书,就能做想做的事。”
茉莉言听计从,努力考试只想报答妈妈,当发现妈妈怎样都不满意,毫不顾忌地谩骂自己时,她没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跳楼的那一刻,她说的是:
“反正没有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墨菲定律里提到,如果事情有变化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你越是打击越是担心孩子笨,孩子真的越会掉队变得无能。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比不上父母的一句肯定。
新加坡有个短片,很是温暖。
饭桌上,考得好的哥哥和妈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当问到弟弟的成绩时,孩子却低头不语。
一把抢过弟弟成绩单的哥哥,预兆着考不好的宿命,妈妈刚想指责,却停住了,因为她想到了孩子熬夜努力的样子。
有时候你得接受,孩子本身有差距,努力不一定会有成绩,但只要他们尽力了那就够了。
比起严厉苛责,当家长懂得释怀,学会体谅孩子之后,或许孩子会不经意地给你惊喜。
泰国公益片《努力一点点》里,孩子怎样都练不好。
妈妈询问教练意见时,教练直言孩子头球技术太差,想有突破几乎不可能。
但结束比赛后,妈妈却对孩子撒了谎:“教练说你很努力,之前你完全不会用头顶球,现在时不时能做到了。”
话没说完,孩子已经拿着球跑到院子里兴奋地练了起来。
后来的训练,妈妈每每只让他进步一点点,追不上的时候,就追最近的那个人,顶不了球的时候,每次跳得高一点点,离得近一点点就够了。
最后孩子在一场重量级比赛上,关键的时候,投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头球。
掌声雷动那刻,他从教练口中没有希望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最重要的一员。
是妈妈的认可,给了孩子坚持下去的勇气,去创造哪怕原本只有1%的奇迹。
人生是场马拉松,成绩从不是目的。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里面的男孩发现同桌想考第一,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二十名。
他无比沮丧,企图从妈妈那获得答案:
“妈妈,我又没考好,明明一样听老师的话,为什么总是落后?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这位妈妈带孩子去了海边,说了一句价值百万的话:
“你看海边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一时一刻的赢可能不是赢,一城一地的输也从不是输,孩子们有着长长的一生。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客观理智看待成绩,看到孩子背后的努力,学会鼓励培养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