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和朋友外出吃饭,看见一个妈妈和小孩的相处模式、异常扎心。
餐厅里、一个孩子在乱跑乱叫。
妈妈下桌去逮,抱上座位后就哄。
孩子乖了没两分钟又开始暴躁,妈妈就继续哄,又拿手机又做新承诺,结果孩子根本不买账,站在沙发上就蹦跶。
眼见餐厅大半人的注意力都要被吸引,妈妈再没了耐心,开始一声高过一声地呵斥。
吼了几句、孩子彻底乖了,妈妈却越说越气动了手。
这下可好,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场面十分混乱……
看着拿孩子毫无办法的妈妈,我们无限唏嘘:
从什么时候起中国式育儿,变成了一半靠吼一半靠哄?却依然管不住娃?
被吼大的孩子,没有幸福可言
知乎搜索关键词“哄和吼”,首页跳出来话题是这样的:
#孩子哭闹哄了好久都不行,我打了孩子,以后怎么做才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我是全职妈妈、我知道吼孩子不对,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怎么办?#。
父母都知道吼孩子不好,但他们控制不了,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真切的意识到错误教育背后不可逆转的损害。
匿名知友描述着自己的家庭创伤:
“妈妈是个急性子,喜欢吼我,被吼多了产生了条件反射,妈妈一靠近,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她身上,一直处在胆战心惊的状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又会暴走。现在30岁了,依然像个小孩一样没有自信。”
无独有偶:“我婆婆很专制,家里谁不服就吼,据公婆描述,老公小时候很听话,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婆婆至今不明白老公为什么会跟小时候截然相反,但我明白,他忍得够久了。”
“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从小在吼骂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情绪反复、不仅会注意力分散难做成事,同时会产生逆反情绪更难管教。
选择吼骂的父母以为这种方法最直观,立竿见影,结果千帆过尽后才明白,所有的听话只限于表面,无数孩子在卯着劲伺机反击。
吼式教育,伤孩子更伤自己
当然这只是吼式教育里比较直观的损害,吼骂其实是双刃剑、伤孩子的同时更会伤到自己。
孙燕姿曾在深夜发过一条自省微博,她坦言:“这是一个关于糟糕父母的故事。”
当时怀着二胎的她遇到大儿子生病,她焦急担忧,孩子却各种抵触不予配合。
眼见着病情远比以为的重,医生怀疑是肺炎时,那边孩子却不饶不休非要吃医生不允许的巧克力。
太多事堆积下的孙燕姿情绪失控,孩子委屈沉默虽然没有吃巧克力,却默默在纸上写下:“我恨妈妈。”
看到内容后、孙燕姿彻底爆发,她怎么也不能理解自己无微不至的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自己到头来还成了坏人。
愤怒的她索性做了一次坏人,回道:“是嘛?如果你死掉我也不会在意的。”
结果呢?说完这句话后,当她看到孩子泪眼婆娑失望的眼神时,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有时候想想,靠吼说出来的话必定是有分歧的、以争执为前提的沟通注定是情绪化的,而情绪化的交流必然是会伤人的。
吼哄式教育里,损害笃定,无人幸免。
一个牢牢的闭环死局,怎么破?
吼得狠了自己会内疚,然后陷入深深自责,转成哄劝。
然而哄得多了最后演变成父母央求,孩子越发忸怩作态,不明辨是非,威信也会耗尽。
一个牢牢的闭环死局,怎么破?
前段时间孙俪分享了一个成功让孩子乖乖认真刷牙的小故事。
她说自己的孩子也是各种不愿意刷牙,直到看完一个纪录片《高糖陷阱》。
纪录片里一个6岁男孩,因为吃太多糖,被迫处理了7颗牙齿、整个影片很写实,从X片可以看到小男孩门牙全部被蛀空。
接下来更有直观的拔牙现场直播、大人都看得胆战心惊,更别提小孩了。
孙俪玩笑的表示,看完视频后,小孩刷牙相当仔细,会将最恐怖的片段截图贴在刷牙池边“折磨”他们,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发现没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完全不同,他们是通过行为和感受来认知的。
facebook前不久出过一个叫《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的漫画,用大写加粗的警示告诉我们:孩子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在无声的表达着抗议和诉求。
“孩子总是故意打扰你,其实是想吸引你的注意,这时候你就要反省是不是陪伴太少了。他们想要的是从关注中感受到爱。”
“如果孩子跟你撒谎,说明孩子没有把你当成不幸的分担者,足以看出长辈平时吼叫打骂过多,让孩子失去了信赖感。”
你抱怨孩子越来越难管教,头疼找不到吼哄之外的教育方法,殊不知孩子问题的根源,出在了自己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见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所以别吼骂和哄劝了,记得停下来问问自己,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到底在和我们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