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过去一半了
你工资涨了吗?
你买车买房了吗?
你今年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关系!没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数据
大家的工资都涨了吗?
你拖后腿没?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
《2019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
二季度全国平均薪酬再创新高
升至8452元/月
其中北京最高为11204元/月
上海、深圳随后分别为10662元和10088元
先恭喜各地涨工资的小伙伴
年年被平均的小伙伴应该看看
究竟是哪些人的工资拉高了平均水平呢?
然而这些人并不觉得幸福,虽然他们的工资看起来很高但在一线城市,这才刚刚脱贫。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自行对号入座。
“金钱焦虑”是否骤然而生?
我的第一想法就是要申请救济了,绝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知道这个图的来源,特别是编写的逻辑是什么,依图定位之后真是自惭形秽,也算是混了不少年头,居然没能达到中位数标准,真心是上对不住父母养育之恩,下愧对子女殷切希望,“拼爹”恐怕远不如“拼多多”来得更贴近事实真相吧?
或许有朋友说这个标准太高了,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确存在巨大的收入鸿沟(当然,生活成本也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对于大多数朋友而言,为了子女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更美好丰富的生活,进军一、二线城市总是一个“梦”想去实现。
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生活的压力是切身感受。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中年夫妻,在沪两居室,45岁左右,孩子读高一,和和美美。男方月入两万,女方月入八千,每月除掉房贷,一家三口刚好凑合。
男方父母在农村,71岁了,男方姐姐出嫁后离婚,他自己也过得一塌糊涂,管不了父母。女方是独生子女,父亲没了,母亲一直在小县城独居,也70岁了。
三个老人现在身体较差,都不能自己洗衣做饭了,原来每月1500元,委托老家亲戚帮忙照顾,现在亲戚也担心老了出事,全都不管了。
最近,三个老人都先后打电话来,要求上海投奔子女,夫妻两人,面对三个无法自理的老人,精神崩溃,吓傻眼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际困难:
1、没有多余房子,每月需要还房贷,三个老人租房就是两套。租房子、吃饭、日常家务、都是问题。如果都请保姆费用在1.5万,根本无力承受;
2、今后大病医疗,三个老人,天文数字;
3、房东一般也不愿意将房子租给三个不能自理老人。拖欠房租事小,租给年岁已大的人万一扯上纠纷就麻烦了。
中年夫妻的困惑,已成为了无解难题。
这种局面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普通家庭,或早或晚,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2003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们尽自己所能选择留在一二线城市,这批人如今也步入中年了,从此以后的北漂、沪漂前仆后继。
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当问题到来而我们有不得不面对时它丝毫没有一丝温情可讲。这样就好理解为什么“贩卖焦虑”成为中国最好的生意,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焦虑的种子,之前不过是没有得到“催化剂”的照顾而已。
上文中提到的“中年家庭”,很多人会理解,甚至正在经历类似生活的不易,或许未来还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更多艰辛。
这个家庭的收入恰恰也就是在刚刚图表中“贫困家庭”的标准,“贫困家庭”好像真的很刺眼,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面对未来种种财务压力,难言轻松。
当然也有朋友们会说,举例的家庭在一线城市收入确实中等偏下水平,但是在当前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薪酬水平又怎么是一个工薪阶级能左右的呢?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如何看“钱是人的胆”?
钱是人的胆
有一个回答是:只有真正穷过的人才会懂这句话。
我认为钱不仅是人的胆,更多是给予了人退路与勇气。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过一句话:我用尽所有力气,才过上平凡的生活。
钱有多重要,从没真正缺过钱的人,永远感受不到。
小时候很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
《唐伯虎点秋香》、《大内密探零零发》以及经典的《大话西游》等等,一遍一遍地看,不厌其烦。
唯有《喜剧之王》,我只看了一遍。
多年以后,唐伯虎抓着小强哭天抢地的身影渐渐模糊,《喜剧之王》的经典桥段却深深地烙入心底。
当周星驰对张柏芝说:“我养你啊。”张柏芝笑着和她告别,却在出租车上哭得一塌糊涂。
一个默默无闻的龙套,一个四处漂泊的舞女,纵有一颗真心,却撑不起这份爱情。
“在最没有能力的年纪,碰见了最想照顾一生的人。”
这样的心酸,说白了,就是穷。
钱从来都不肮脏,肮脏的是没有节制的欲望。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需要的便是脚踏实地的积累。每个人,只要有点智商、肯吃苦努力、愿意跟时代一起前进,都有机会走出自己的阶层,过踮起脚尖够得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