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在一部电影里有句预言式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最近,华为就给这句台词做了一个注脚: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这8名人员全部为2019届应届顶尖学生,其中年薪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
任正非说,要和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争夺人才,华为对人才的尊重和高薪成为吸引力之一。
曾经在一本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传记中看过一个故事:十几二十年前,国外公司来中国大学招聘,这些企业,被中国学生视为“神”,投来的简历重到搬不走;而本土企业应聘者寥寥,来问情况的,有不少倒是“学渣”。
再后来,两拨学生又做了同事,因为不少国际企业的业务板块,被中国公司收购了。
所以,今天再看到华为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好像也不怎么惊讶,除了“我就是华为得不到的人”这种小傲娇之外,也谈不上多少情绪波动。
今天人们走在国外街头,拍一张风景照,结果镜头里硕大一幅中国企业的海报,发朋友圈别人还以为是国内游。这样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操作习惯了。
华为、小米的设备在国外已挺常见,抖音、快手也曾登顶国外APP下载榜,这对企业来说,就是要理解自己可能所处的方位:以前总爱说“走向世界”,现在回过头来一看,自己就在世界之中。
为什么这8个人这么值钱呢?
根据报道,这8名博士的年薪分为了三档,拿到最高档的是钟钊和秦通,年薪为182-201万人民币。部分人员的具体教育背景如下:
据中青报报道,上述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钟钊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级硕士生、2016级博士生,培养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硕博阶段攻读专业都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钟钊导师刘成林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成林表示:
这个事儿确实引起的关注度比较大,这几年人工智能领域比较火,这几年研究所从事自动化方向的出去找工作给的薪资都比较高。
去年超过60万就比较高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自动化方向培养的学生总体来讲都是比较优秀的,因为自动化大部分是搞人工智能的,在人工智能的各个方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工资偏高。
国家有基本工资的政策规定,每月工资标准,硕士学历比本科学历高500元,博士比硕士高1000元。不过实际上,博士的薪资待遇不仅仅是基本工资那么简单: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是“标配”,还有的直接分配商品房、安置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等等。相信华为的这8位博士在高薪之外也会享受到以上福利。
博士毕业生的收入主要受到就业单位、就业地区、毕业专业和毕业学校的影响。
在高校,基本工资比较低,月薪在5—6K左右,但是福利待遇非常好,博士入职高校除了正常工资外,大多都会有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以及各种补贴,安家费在5万—25万,科研启动金在1万—5万左右,每月会有一些补贴,一年10w+。视就业学校的水平和地区而定。
在研究所,博士一年收入10-20w,有编制,有福利房,工作稳定,但是研究所的生活比较枯燥,一般都是对科研事业十分热爱的博士毕业生选择。
去国企和事业单位,工资基本上还是按照国家标准,博士工资相对于硕士只高1-2K,但是福利待遇不一样,博士有单独的公寓,晋升空间也大一些。比如医学本科和硕士只能进县市级医院,但是博士可以直接进省级医院。
在党政机关,硕士转正是副科待遇,博士转正是正科待遇,具体薪资视单位情况而定;有些地方自行出台所谓人才政策,博士转正直接挂副处,惹来很多争议。
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在靠什么赚钱?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的时代。
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资本思维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从经济层面讲,今后
社会上只有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
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 出售资源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 配置者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 资本家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
所以,不是房产、不是拆迁、不是娱乐明星,而是人才,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轮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同时要有顶尖人才充分挥发才智的组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