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岛,可圈可点的不胜数,北方DGP第三城、中国啤酒之都、中国帆船之都、中国电影之都计划单列市、著名滨海旅游城、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
这一个个的盛赞,不是外界说的“鲁吹一号”硬生生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拼出来的。
就是这样一个实力派的青岛,在北方的城市群落中却显得遗世而独立,像一个另类审视着来自外界的赞誉或诋毁。
另类青岛一: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的知名度,无须赘述,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大概是中国最有辨识性的城市特产,有个段子说:有个第一次到青岛旅游的外地游客,看到满大街的人提着装有黄橙橙液体的塑料袋,不禁感慨:
青岛人素质真高,上厕所都在袋子里解决,自己带回家。
全球知名的青岛啤酒,在青岛当地喝出了另类的感觉,青岛人大爱这种奔放。
“你孩子多大了,能打啤酒了吧?”
这种调侃属于青岛,属于青岛啤酒。
另类青岛二:青岛建筑
雨季即将到来,可以预知的是“德国人修建的青岛下水道,再大的雨也不会堵,在下水道里发现了100多年前德国人留下来的油纸包,里面包着图纸和修复工具”之类的文章又要大肆传播。虽然类似文章,已经被多个媒体纳入谣言库。
有人调侃道:
这是真事儿,有一个德国游客在青岛突然心脏衰竭,需要更换心脏,医护人员在一个教堂的油纸包里,找到了100多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备用心脏,心脏还在跳动。
当年的德国殖民者对青岛的规划是下了大功夫的,“红瓦绿树”就是源自德国人的施政方针。
早期的青岛沟壑纵横,到处都是因雨水冲刷形成的河道与冲沟。作为世界林业的先驱,德国“痛切感到的就是林政荒废,认为植树造林是第一需要”,德国总督府把林业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出于国民经济与国家财政多方面的考虑,确定了持续造林的施政方针。在总督府机构中设立山林局,配备级别较高的林业官员,专门从事造林活动,绿树得以繁荣茂盛。
再加上欧式的建筑,每一处都被精心设计、详细规划,依海而建、依山而建、依势而建,红瓦的建筑逐渐显露。以至于在德国撤离青岛的好多年后,青岛建筑一直遵循最初的规划。八大关一带的别墅群落,更是将“红瓦绿树”推向了极致。
细致的规划、对美的坚持,让青岛在一众粗狂的北方城市中,独树一帜、另类而独特。
然而,近些年的房地产大发展,却遗弃了先前的发展理念,一楼更比一楼高、一小区更比一小区大才是地产商遵循的理念,除了名字的洋气、高端之外,已经再无章法可循。
另类青岛三:低工资、高房价
2018年青岛GDP位列北方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天津,青岛人拍拍胸膛说我们是“北方第三城”。
名声在外,苦闷在内。青岛人和在青岛的人,像全国大多数城市的人一样,也喜欢问:
为什么青岛的工资这么低,房价这么高?
北方第一城和第二城的人民很喜欢海滨度假城市青岛,山海相接、海洋性气候极佳。北京、天津的很多人想逃离大城市的喧嚣,选择青岛休闲、养老,驱车到青岛看房,被气候、环境感染得一塌糊涂。
其实他们一开始不知道,青岛的莱阳路8号16万一平,而这还不是最贵的,市南区能看到海的房子动辄七八万。
大城市很多人,来青岛看了一趟房子,除了感慨环境好之外,更加感慨房价高,最后又乖乖地回去上班了。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