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热播:中国茶道看点茶,天下一绝

2019-11-18   山东汇久文化传媒

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中,指绕腕旋



精工细活,成就一碗茶香

点茶是盛行于唐宋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挑选合适的茶叶经过处理碾成粉调制成茶膏,置碗中待用,烧一盏热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

中国素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其根源对于如今的文化影响至深,甚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

在《鹤唳华亭》中,整个大剧中它的细节之处,也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可能很多人都会注意到,《鹤唳华亭》中有很多的精细化场景都在研磨粉末。其实这些粉末就是茶末,而影视剧的中的研磨之法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点茶法。

下面这段视频据说

是茶人必看视频

看完

你或许会感受到跟宋人比起来

我们活的好像还挺糙

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伴随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只不过茶道文化的形成历经了太多漫长的岁月。

在茶道文化尚未成熟时期,更多人没有饮茶的习惯,他们对于茶叶的理解更多提现在药材和食材方面,也就是说当时的茶叶是既可以做提神药材,也可做吃饭食材。

汉唐两大大一统王朝可以说是中国茶道文化的奠基时期,这段时期,整个茶道文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那些盛产于川蜀大地的茶叶被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和江南各地。

也正是这段时期,饮茶之风开始从上层豪族、上层贵族社会蔓延到了民间百姓的家里,越来越多人开始研究茶道,茶道文化开始渐渐兴起和发展。

汉唐以后,茶道文化成为了生活艺术。

这种生活艺术往往更多的体现在达官显贵阶层中。

点茶法的研磨

点茶之法,在初期也仅仅是拿而饮之,并没有刻意的讲究。茶道文化渐渐形成之后,点茶法成为了一种颇具礼仪的一种饮茶之法,它也渐渐成为了待客的基本礼节。

饮茶初期,从各地采集的茶叶会被提前晒干包装,这些已经被晒干的茶叶,有专门的采茶者会将这些茶叶小心翼翼的用箬竹叶包裹茶叶成圆球状。



这些圆球状的茶团有一个专业的称呼:

团饼茶。

这些被晒干密封好的团饼茶随即运往京城,然后被放置在干燥的地方。

其实,点茶法虽然流传于王朝的各个阶层中,可是能够在点茶法上真正形成一套具有完善规制的点茶礼仪,只有在皇家子嗣和达官显贵中才能被彰显出来。

总而言之,《鹤唳华亭》这部影视剧中,点茶之法更多的时候就是用于达官显贵接待客人时的一种礼仪。我们大抵也能够注意到,在太子萧定权只身前往科举考场寻找老师卢尚书的时候,卢尚书招待太子的礼仪正是点茶。

卢尚书开始将茶末倒入茶盏中,用茶筅不停的搅拌,这处场景细节的描写正是点茶之法的一部分。

点茶之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它的第一步便是将之前封藏好的团饼茶小心翼翼的敲开,取出其中所包裹的茶叶。

这些茶叶随即被放入研磨器中来回研磨,整个团饼茶在被研磨之后,已经成为碎叶的团饼茶会被倒入茶罗再次研磨。

茶罗的具体作用就是精细研磨,是利用两块重石链接在一块的石头圆盘,这些被研磨成

碎叶的团饼茶再次研磨成精细的粉末状,供下一步煮茶的时候使用。

完成点茶之大初步的研磨步骤之后,整个点茶法的初始礼节也就完成。

以上这些,可以算是点茶法中初步的研磨工艺。

点茶法中的煮茶

在整个点茶法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六个步骤中,候汤、熁盏是最为重要的步骤,这两个步骤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煮茶。

点茶法中对水的要求程度最高,最严密。水温过热,水温过冷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后续的点茶过程。

宋蔡襄《茶录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法和我们如今见到的泡茶虽然茶道上有很多相似的茶艺,可是真正的点茶却并非我们日常见到的泡茶。

在点茶即将开始的时候,点茶人要事先将茶盏进行预热,然后将已经研磨好的茶末放进已经预热好的茶盏中,随即便开始加水点茶。

加水过程中,沸水不能过多,在刚刚刚开始的时候,也仅仅会先加一点点水将茶末搅拌为粘稠状。

完成以上的步骤之后,一直添加沸水至漫浸茶盏的四分之一的高度便可以停止。

但是,在整个添加沸水的过程中,还需要用茶筅不停的搅动,以让茶香渐渐飘散出来。在汉唐以前,人们在饮茶时其实还要放入一些香料,以让茶味更加香甜。汉唐以后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天然的茶叶香味,因为这种天然茶香对人的提神作用最大。

在整个点茶结束之后,可以看一下茶盏的环形边缘是否出现茶迹,如果没有出现茶迹,这套点茶法可谓是最完美的一次点茶。

点茶法其实已经升格为了一种艺术,或关于煮茶,或关于品茶,点茶之法的礼法背后,是对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团茶后,宋代点茶技艺在我国湮灭失传。

现如今有人正为这门“断片儿”的技法复原,重拾宋人点茶的浪漫。

在《鹤唳华亭》这部影视剧中,对于点茶法有数次的特写镜头。



这些独特的特写镜头,不仅仅体现了影视剧制作的严谨,还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茶道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中内容来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