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道健康日
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相当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多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90%的结直肠癌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解读
孔大陆 主任医师
结直肠肿瘤科 科主任
每周三上午结直肠肿瘤科门诊
结直肠癌常见症状
结直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
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结直肠癌还会因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肿瘤确诊时,分期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半结肠肠腔窄,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肠阻塞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便血、腹泻、腹痛、腹部痉挛、腹胀等。带有新鲜出血的大便表明肿瘤位于左半结肠末端或直肠。病期的确诊常早于右半结肠癌。
直肠癌
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里急后重及梗阻。癌肿部位较低、粪块较硬者,易受粪块摩擦引起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与成形粪便混和或附于粪柱表面,误诊为“痔”出血。癌肿环状生长者,导致肠腔缩窄,早期表现为粪柱变形、变细,晚期表现为不全性梗阻。
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目前结直肠癌病因没有完全明确,但发现许多因素与其发生有密切关系,从这些高危因素着手,仍旧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病因预防。
年龄:
5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50岁-70岁为发病高峰,7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
性别: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低,女性患者预后也普遍好于男性。
家族史:
约10%~15%的结直肠癌有遗传背景。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大肠癌癌前病变者:
比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患者。
抽烟:
吸烟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高于不吸烟者,且与每日吸烟量、吸烟年限和开始吸烟的年龄早晚有关系。
大量饮酒与高脂肪、加工肉制品摄入:
调查发现,饮食习惯与肠癌的发生亦有密切联系。
肥胖与糖尿病:
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或伴有糖尿病是肠癌的高危因素。
定期体检不可忽视
结直肠癌的检查主要依靠肠镜、腹部CT、核磁等,还有大家在体检项目中常见的“便常规”与“肛门指检”。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已经能做到每年一次体检,但在众多的体检项目中,“便常规”与“肛门指检”往往是较容易被人们放弃的,嫌麻烦、怕尴尬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被大家刻意忽视的这两项检查,正是发现大肠癌早期病变的机会。
直肠指检非常必要,不仅因其简单易行,更因为其临床价值非常高,我国80%以上的直肠癌作直肠指检都可以发现。
另外,肠镜检查是大肠癌诊断中的金标准。
对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起每3-5年就要接受1次肠镜检查,其中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尽早进行检查;
非高危人群,也应从50岁起每5-10年进行1次大肠癌筛查。
整理 | 朱芸
编辑 | 土豆子
审核 | 结直肠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