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2020-03-05     鱼堂主爱思考

工作干的不满意,觉得日子太平淡,都会让人想辞职。

向往自由的生活是美好的愿望,有些人行动了,有些还在忍耐,当初那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01

2015年4月的早晨,一封辞职信引发了网友的热评。一个中学的女心理老师交了一封辞职信,辞职的理由只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论: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当时这位老师说,她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什么规划,做出辞职地决定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梦想”。这次出来或许会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开间客栈,安顿下来,或许继续出去走走,甚至不排除再当教师,“一切都有可能”。

不得不说,这位老师的心态果然很好,她地做法明显是裸辞,真是“不顾一切,只为自己的追求”。

也正因为她的一句“一切皆有可能”让很多人纷纷地去效仿,好像终于有人打开了人们压抑很久的激情,甚至还有一些体制内的人也进入裸辞的大军中,还高喊着“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只想说:“祝你好运!”

2019年知乎上有个问题很有意思:

“2019年裸辞的那些人,现在都如何了?”

很多人以为,裸辞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他们敢于反抗苦逼的工作,敢于追求想要的人生。

但现实往往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网友@土味女青年分享了自己裸辞后的状态:

“吃遍了外卖,体重直线上升。

没了社交,对美也就没了概念,素面朝天,蓬头垢面,糟里糟蹋的样子连照镜子、自拍都免了,晚上借着取快递才敢出门透透气,因为天黑别人看不见自己的落魄。

不敢看水表电表余额,银行卡里的钱也越来越少,整日为房租水电费发愁。当初满腔的热血现在已经枯竭,越来越消极和懦弱,内心焦虑不安,失眠也成家常便饭。

无比怀念过去那个作息规律,充满干劲,目标坚定,心无旁骛,顺便瘦了二十斤,颜值在线的自己。”

的确,在2019年经济依然不景气的情况下,身边的大多数年轻人对自己薪资、工作环境也愈发不满。

朋友圈里,更是到处充斥着类似这样标题的文章:《辞职之后,我一年赚到了100万》、《29岁未婚,40岁辞职:不慌不忙,你就赢了》、《三亚景区员工辞职信走红:前半生不怕,后半生不悔》。

所以,现实情况是,像网友@土味女青年一样选择裸辞的人不在少数。

网友@明天不能赖床更是完美的诠释了裸辞的心情:

“第一个月爽,第二个月找,第三个月慌……最后随便入职了一家公司,准备骑驴找马了……”

其实,我也特别想知道,那些在2015年裸辞的人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

02

我的朋友小伟是名网络工程师。

2015年,本科毕业后就到深圳工作,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地想象着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没想到还没到两年,激情就开始消退,每天做不完的工作,码不完的代码,让他变的烦躁,开始浑浑噩噩,没有目标。

虽然觉得程序员的工作很无趣和折磨人,早有辞职地念头,但是一想只会码代码,也不会别的,就迟迟也没有辞职。

记得小伟跟我讲过,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个故事:

民国时期的吴岭澜文科成绩第一,物理成绩却榜上有名,老师劝其转文科,他迷茫不决:“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

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对他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吴岭澜问:“什么是真实?”

梅校长答:“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小伟说:“梅校长的话对我来说有如当头棒喝,我此刻的工作状态,不就是一种“麻木的踏实”吗,我渴望真实,渴望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种感觉,我已经太久太久没有体会到了。”

我当时就是听听,没想到,半年后,小伟真的辞职了。

而且还是裸辞,他说,他现在状态很不好,即使应聘其他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好好的工作。

他就给自己放了个大假,希望自己能好好想想以后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辞职后的小伟,跟我说:“我觉得年轻就意味着要好好折腾,我不想在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套上枷锁,为了买房买车而焦虑。我觉得年轻人不应该被世俗捆绑,要努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当时也被他的豪情所感染,差点随着他辞职,可惜我没那个勇气。

小伟还算是明智,在离职前还攒了一些钱,原来是知道生活不易的。

开始的几个月,小伟就想放松放松,到各地去旅游,赏景,过得优哉游哉的,幸福无比。

累了,就回到了深圳,开始学习,看书,接触新的技能。

再后来,他每天待的开始无聊了,而且钱用的也差不多了,就有些焦虑了,不得不又重新投起了简历,这期间离他辞职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

当他为了生活所迫想要再次投简历时,发现他们行业中有很多新的内容在他辞职的这段时间开始流行起来,他却无从知晓。他本想换个行业,但是发现,其他的行业要从头学起,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就又选择回到了以前的行业。

投简历也没他想的那么顺利,来来回回,去了很多家公司,折腾了半个月,

终于上班了,几天后发现,上班的环境还不如从前的公司,福利待遇也比不上从前的公司,小伟也只能安抚自己,能有个班上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是我们裸辞后的一般经历,开始是激动、兴奋,终于脱离苦海了;过了段时间,想找点事做了,就想着学学习提高下自己的能力;再后来,发现自己每天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有些待不住了,关键是,还得需要吃喝拉撒的费用,过了这么长时间,攒的钱也都花的差不多了。

就开始焦虑了,清醒了,有时还会为自己当初地冲动后悔,只能硬着头皮再去投简历,去工作。

裸辞对我们来说有些极端,事实上有很多手段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迷茫的,只是我们有时会被冲动冲昏了大脑,一激动可能就会选择这条危险的路。

03

Papi酱曾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提到过自己一段裸辞的经历,也引起了网友地热议,那个时候学导演的她刚毕业,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是在公关公司里上班。

第一天的工作是,查出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绍,找完了资料后,papi酱发现,这工作的内容和想象的不太一样,于是,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上了3个小时的班,papi酱就向领导提出了辞职。

对于那次的裸辞,papi酱的理由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这句话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不过我们普通人裸辞带给我们生活压力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有人曾问刘若英:“为什么你总能给人一种温和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难道你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会很气急败坏吗?”

刘若英回答:“因为我知道,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仔细想想,说的真没错。

当老师的会后悔,因要应付难缠的家长;学工程的会后悔,因没有休息日;学设计的也会后悔因要经常通宵熬夜......

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只有颗玻璃心,一遇到问题就退缩用辞职来逃避问题,通常这样的画面,在未来还会重复上演。

当我们潇洒的裸辞还暗自兴奋时,另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裸辞后的现实在后悔中。

有一个网友曾在网上诉说自己裸辞的苦恼:

一时的冲动过后,面临的是现实生活的窘困和不安。

这样的恐慌还有很多。

工作做时间长了都会有“倦怠期”,就像我们总吃同样的菜也会腻一样,希望有新鲜感,可能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们觉得难熬。

但是没有着落、失去安全感的日子,可能会更加的不容易。

总有嘴一张一合地劝我们裸辞的人,还会告诉我们“不被工作束缚着生活有多么的爽!”

但是,他们怎么过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不给我们发工资。

蒋方舟从前演讲的时候总会鼓励年轻人多“试错”,但如今却不敢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了,

在《圆桌派》中,蒋方舟坦言不敢再轻易鼓励年轻人去多多“试错”了,因为从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就一百多万人,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已经八百多万人了。

竞争越来越激烈,允许“试错”的几率也越来越低。

竞争地激烈,引领着时代也变化的很快,一步选错,再回来,可能就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了。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事都可以任性地说走就走,在对待与烂人的关系上,我们就要狠心一点,坚定的不回头的离开,但是在工作面前我们必须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当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辞职,不妨看一看自己的银行卡余额,是不是真的能够抵御半年以上的风险。

别忘了背负生活压力的我们,最好提前给自己找好退路,至少这样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来迎接下一段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_7ZqnAB3uTiws8KEQ8t.html